浅谈科学发展下人思想的异化及其消解方案
摘 要:科学对人类生活及心灵有双重影响。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并着重采用异化的理论阐述了科学发展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类物质丰足、艺术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的贪念滋生、审美趋同和思想空洞。最后针对人类这一思想的异化,提出将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书中净化心灵和培养人格精神三大消解方案。
关键词:科学;发展;心灵;异化;消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不仅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出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它也以教育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的心灵。毋庸置疑,日新月异的科学,促进了社会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然而,科学这一隐形人也潜移默化地给人类心灵带来“异化”这一礼品。
1 科学发展下人思想的异化
(1)物质丰足,贪念滋生。
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它为人类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纵观现实长廊,地震灾害频发,5·12地震深痛人心,2013年4月的雅安地震亦是损失惨重。不仅如此,臭氧空洞加剧,温室效应集聚,致使冰川逐步融化,沿海城市遭受威胁。近年来,南方地区遭洪水灾害,房屋建筑倒塌,面临灾后重建。这些都预示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索取不当。
马尔库塞曾提过,“社会是通过人的物质需要来控制人的灵魂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我们在大自然中很少看到自己的东西,我们丢弃了自己的心灵,追求的无非是可怜的恩赐。”科学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因人世俗物繁重,一种物质的贪念不断滋生,人们的心灵成为物质利益的奴隶。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自然和科学的发展无可厚非,但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使人走向异化,其给人类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利益使人类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利益的贪念,这一贪念蒙蔽了人类的心灵,使得人类成为破坏自然的罪魁祸首。
(2)艺术发展,审美趋同。
人类的社会形态总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文明。城市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之一,不言而喻,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庖丁解牛》中精湛的技术让人赞不绝口,《卖油翁》中滴油的技术令人赞叹不已,《核桃记》中雕刻技术也是令人惊叹不已。
诚然,审美艺术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但科学的发展也使人的心灵发生改观,它直接冲击了大众审美,使其趋向世俗化和感官化。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建筑鳞次栉比,幢幢高楼竖起,房地产事业一时间成为经济发展潮流,引领时风。其最初目的本是服务民众,提高民族审美品位的产业,但在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同时,其也影响了人类的审美观,使人发生了异化。城市的建筑虽整齐一致,但千篇一律,缺少独特的风格,人们则偏于习惯这一风格。城市的科学的发展注重服务于经济,忽视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城市文化活动多样,但文化内涵逐渐缺失,城市的形式美超过了文化美。
(3)文化进步,思想空洞。
美国的鲍列夫认为文学的教育作用有九种,即认识作用、审美作用、感化作用等,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则为教育作用。科学悄然地配合着文学,对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教学,我们利用的则是现代科学发展而产生的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形态各异的艺术字,动听悦耳的声音,色彩丰富的图片再加上生动清晰的视频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觉器官,同时使我们的课堂严肃而又充满生趣。对于文化,主导文化常用于借兴施教;高雅文化常用于创兴生意;民间文化常用于传兴泄郁;大众文化常是用来造兴流行。然而,大众文化则是基于大众媒介传输的文学,它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科学的发展,这一文化的发展恰好满足了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和愉悦的需要。
(1)本末倒置,心灵空虚。环顾生活周围,围绕我们身旁的多为电脑、手机还有电视机。闲暇之余,它们往往成为学生的主旋律,即使课堂上也依然和手机形影不离。真正如古人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有几人。中国四大经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实实在在精读贯通的可谓寥寥无几。科学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这一物质实体本应为人所用,但却使人类发展本末倒置,一些外在的表象使人类的心灵逐步空虚,文学内涵及修养不断地被外在事物所侵蚀,人的内心精神被科学实体所取代。
(2)感官丰富,想象扼杀。影音资料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丰富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感官,各种著作不断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正如席勒所说,“我们的身心交给了支配者,那颗温暖心灵的情感和想象的火焰就这样被熄灭。”伴随科学的发展,图片和动画逐步取代文字,直接刺激人类的视觉。书中沉淀的内蕴早已转化为影片中的画面、语言及动作。人类想象的空间逐渐被可观的影视所填满。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本是为满足人类精神文化而服务,最后这一产品竟成为阅读想象力的扼杀者,人类成为思想空洞的被支配者,而非行为想象的行动源。
(3)复制快捷,创造缺失。随着科学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将知识聚集成网状系统,人类能够迅速、快捷、高效率地在瞬间搜罗到各种所需信息,不仅如此,还能通过微博或各种网站分享各种资源。但共享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复制时代的开始,这不仅体现在网络影片结构的上复制。其更表现在知识传递中的复制及人类知识创造能力的降低。然而,在这简单的复制中,,人们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趋于减弱。一种思想惰性将人类的创造性逐步驱逐,这是人类在科学发展中异化的表现之一。
2 全面看待科学并消解异化
(1)物质、精神和生态建设结合。
物质贪欲滋生正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缺失的表现。人类对自然的贪婪表明了物质以外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物质与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是社会进步重大举措,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的催化剂。科学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则也将表现在三者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上。
(2)提高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审美独特性的缺失是因为过于追求科学的发展及效益,注重形式统一而未发觉生活审美性中的特殊性,未深入挖掘社会发展后的审美内涵。对于这一点,则需提高人类内在的人文素养、审美元素及审美独特性的意识。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打破科学所带来的整齐划一的形式,达到审美形式的多样性。在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上,将审美形式和内容统一,形成科学发展下具有人文气质的新审美视野。
(3)在书中净化心灵和培养人格。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沉溺于网络,人类发生异化,其文学品性、诗意想象、奇特创造渐趋丢失。对此,加强知识素养,提高文学修养不可缺少,书不可不读,对于经典,不仅仅是粗读,还需细读,还需精读。在书中净化心灵,培养人格精神。科学与人类和谐统一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前进。
科学的发展优劣参半,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科学,用理性的思维合理利用科学,然而更应在科学中培养独立的精神品格,探求科学异化后的思想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编号:13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lunwentianxia/1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