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中国古代诉讼证明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7-11-05 12:06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诉讼证明问题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 证明责任 证明标准 疑罪


【摘要】:证明是中国古代诉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古代侦、控、审职能不分的体制下,证明主要是审判机关的职责,但是案件的原告需要提供一定的证据,被告人更承担着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在诉讼证明标准方面,中国古代司法始终注重追求客观真相,其具体的制度表述,则从概括性逐步走向具体、明确,同时越来越强调依据口供定罪。对于疑罪的处理,中国古代虽有过疑罪从无的思想,但在法律规定上采取疑罪从轻、从赎的原则。古代诉讼证明制度深受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制约,反映了纠问制诉讼模式的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司法文明。对古代证明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对今天中国的司法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2011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司法的演进和转型”
【分类号】:D929;D925
【正文快照】: “证明”一词,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是指用可靠材料来表明或判断一定事物的真实性。古代文献中证明一词己屡有所见,如《汉书·儒林传》载:“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师古注曰:“证明,明其伪也。”[1]但在我国古代法制中证明没有成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涛;;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之现实反思[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2 邵波;;疑罪本质探究[J];研究生法学;2009年05期

3 邵波;;疑罪本质新解[J];福建法学;2009年04期

4 张成敏;;论疑罪之成疑规则[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金钟;;论“疑罪从无”原则之例外——“疑罪从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6 金钟;;论疑罪[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7 向朝阳,龙波;对疑罪之司法抉择的学理及应用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03期

8 王亚民;刑事疑罪赔偿应遵循违法归责原则[J];人民检察;2000年02期

9 王长水;疑罪的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刘柏纯;邓昭宾;;论疑罪的认定[J];政法学刊;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仕菊;;传统刑事诉讼中的疑罪初探[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2 范继军;;“疑罪从轻”的道德风险及其规制——兼论刑事审判权回归诚信的路径选择[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3 杨勇;;朱熹功罪法律思想论[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金钟;疑罪从无之关键——疑罪判定[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向朝阳 龙波;疑罪之司法抉择[N];检察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卢越;“疑罪从有”乃错案之本[N];工人日报;2014年

4 韩溢;疑罪何以从轻[N];法制日报;2003年

5 张 吉;“疑罪从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疑罪”必须“从无”吗[N];检察日报;2004年

7 王文超 武辽聘;“疑罪从有”贻害无穷[N];法制日报;2000年

8 王威;疑罪从赔将倒逼侦查羁押改革[N];检察日报;2009年

9 早报首席评论员 沈彬;“疑罪从挂”案件必须全面清理[N];东方早报;2014年

10 王立民;唐律的疑罪与有罪推定原则[N];法制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佟迪;中国古代疑罪处理原则[D];辽宁大学;2015年

2 袁进发;张高平、张辉强奸案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月月;杜培武案例的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44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144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