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德国行政程序法之形成、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8-03-20 23:28

  本文选题:行政程序 切入点:法典化 出处:《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行政程序法服务于宪法中的基本性规定,同时担负有实现行政效率的功能。联邦立法者最初所追求的目标是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即以一部统一的法律对联邦、各州以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程序作出规定。然而从立法结果上来说,立法者的上述目标并未达成,联邦行政程序法仅仅实现了行政程序的部分法典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法对之作出统一完整的规定。联邦行政程序法实施至今已有近40年之久,在此期间许多具体问题都已经被行政法院所解决。实践中在两类案件中曾出现了困难,其一是所谓混合合同的法律性质问题,其二是关于说明理由的规定与理由的迟延。此外,在特定领域中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包含有程序性规范的法律。如果可以参照德国已有的其他法典,对程序性法律进行整合,可以避免出现较大的法律分化,也可以清除许多重复规范,但这一做法是否可以实现却是值得怀疑的。
[Abstract]:The law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serves the basic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achieving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he original goal of the federal legislator is to formulate a unifie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that is, to apply a unified law to the Federatio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of the states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bodies are regulated.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legislative results, the above-mentioned objectives of the legislators have not been achieved, and the Federal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has only partially codifie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is lies in the variety of ways in which the agency acts, which cannot be regulated in a unified manner. The Federal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has been in effect for nearly 4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many specific problems have been resolv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In practice, there have been difficulties in two types of cases, one i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so-called mixed contract, the other is the provision and delay in stating the reasons. New laws containing procedural norms have also been formed in specific areas. If procedural laws can be integrated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German codes, greater legal divisions can be avoided. Many duplicate specifications can also be cleared, but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his can be achieved.
【作者单位】: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
【分类号】:D951.6;DD9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艳;行政程序法调整对象的认定及其影响[J];当代法学;2002年06期

2 刘超,张昊;试论新形势下我国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杨建生;行政程序法价值探析[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4 胡建淼;我国行政程序法的模式与结构——依据对世界上行政程序法规范结构的统计与透视[J];政法论坛;2004年05期

5 应松年;《行政程序法(试拟稿)》评介[J];政法论坛;2004年05期

6 宇光;试论构建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度的几个问题[J];理论界;2004年05期

7 吕学军;;论行政程序法的功能及其制度[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8 张弘;;公正抑或效率——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问题研究[J];学术探索;2006年05期

9 肖磊;;论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6年23期

10 潘牧天;;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实践形态评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凤城;;行政程序法的三个前提[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贝尔;;把握原则 推进行政程序法制化[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苗红培;;行政程序法治与民主政治建设——山东省“行政程序年”活动引发的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4 李廷勇;祁亮;;行政程序20年回顾与展望[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启超;;我国行政程序法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6 肖金明;;关于行政程序法治的几个问题[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7 王成栋;;中国行政程序法理论与实践20年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显东;;论消防行政程序法制化的社会意义[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高存山;;我国行政程序统一立法必要性之管见[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10 王锴;;论行政程序法上的听证制度[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曙宏 冯慧;行政程序法[N];中国审计报;2000年

2 郑二根;韩国行政程序法的特征与评价[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记者 陈丽平;制定行政程序法建议将继续研究[N];法制日报;2013年

4 ;行政程序法亟待制订[N];组织人事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王逸吟;加快制定行政程序法是重要任务[N];光明日报;2014年

6 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 杨海坤;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构想[N];法制日报;2002年

7 马怀德;制定行政程序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N];法制日报;2005年

8 姜明安;为什么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N];检察日报;2002年

9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 莘;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必要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应松年;应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云鹤;中国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确立[D];延边大学;2003年

2 石丽艳;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历程及走向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杨威;推进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化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晶;论行政程序法的价值与目标模式[D];山东大学;2009年

5 邓志宏;美国行政程序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韩冰冰;规范性文件与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建设[D];延边大学;2004年

8 李先广;我国行政程序法治化问题探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朱丽琴;我国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及相关制度设计[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高扬;我国行政程序法模式选择与立法建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41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41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