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秩序
本文选题:法律秩序 切入点:法律调整 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摘要】:法律秩序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但我国法学界对它的探讨却不尽人意。本文初步就法律秩序之概念及其法理特征做了专门探讨。文章认为 :法律秩序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动态化、条理化、规范化、模式化和权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法律调整是法律秩序的前提 ,有序的社会关系是法律秩序的本质 ,规范化的人类生存方式是法律秩序的目的。法律秩序的外在特征是适时性、文化性、稳定性和公共性。其内在特征有五个方面 ,即 :法律规范性、社会动态性、实践条理性、模式性以及权威性。
[Abstract]:Legal order is one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jurisprudence. However, the discussion on it in the legal circles of our country is not satisfactory. This paper makes a special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legal order and its leg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holds that legal order is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w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social relations among people. An orderly, standardized, stylized and authoritative way of social life. Legal adjustment is the premise of legal order, and orderly social relations are the essence of legal order. The objective of the legal order is the standardized way of human existence. 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the legal order are timeliness, culture, stability and publicity. Practice methodicality, mode and authori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分类号】:D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许石慧;;试论监管型政府的法治构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程乃胜;何谓法律的目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王国春;论我国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徐刚;道德支持法治的历史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陈异慧;目前我国司法界存在的问题与法官的职业道德[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李东方;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陈春萍,龙静云;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原则[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春;;“雅言”的形成、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2 孙春增;;法治条件下行政责任制度的建构[A];执法责任制度研究——“完善责任制,,确保司法、执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卜红梅;;中国的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4 翁国民;曹慧敏;徐艳;;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遭遇反垄断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5 郝保华;康兴军;郭小青;;新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历史内涵[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樊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律师价值、实现障碍及解决途径[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管理发展卷)[C];2003年
7 李明;吴情树;;简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法规配套问题——以一个行政诉讼个案为研究视角[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刘小林;刘军训;江学锋;王锐;;精神发育迟滞性防卫能力鉴定的若干问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竹三;;祭祀戏剧的流动性演出[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徐洁;;从高等教育价值观看教育社会属性之争——兼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4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玉香;现代企业无形资产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熊菁华;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周林彬;WTO规则的法律经济分析与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9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杨;我国社会主义“德法兼治”的理论及其实践[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2 李友玉;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蔡蕾;英国衡平法的产生及早期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茹洋;论法律违宪审查与中国实践[D];苏州大学;2001年
7 颜建良;论公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D];苏州大学;2001年
8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陈淡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立新;姚利红;;法治成长中的宗教之维[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2 范进学;;论我国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问题[J];法治研究;2011年07期
3 王斐;;民间社会与法律秩序[J];民间法;2009年00期
4 韩坤呈;;对法的内在与外在正义的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5 杨陆平;;自由主义法治的叛逆 评《现代社会中的法律》[J];人民司法;2011年04期
6 菅从进;;凯尔森法律规范理论论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建江;;从“法”所欲,不逾矩[J];检察风云;2011年16期
8 强昌文;黄祖旺;;实质法律推理于司法过程中的定位[J];法学评论;2011年05期
9 宋丽;王胜利;;论西方学者关于法的进化的几点认识[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10 金若山;;论大木雅夫与比较法学——对《比较法》的解读[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武延平;;学习董必武的法制思想 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的观念[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2 陈守一;蔡定剑;;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学习笔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3 张华;;弘扬董必武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4 宋毓均;;从“依法办事”到“依法执政”——重读董必武同志“八大”发言的体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5 杨瑞广;;历史辩证法呼唤董必武法学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6 田君;康巧茹;;从语言逻辑角度对法律规范词“必须”与“应当"的界定[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7 王占峰;董彦鹏;;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法律全球化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8 郭哲;;论法官在法律规范冲突中的选择适用权[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9 马光;;WTO协定在韩国法院的直接适用与直接效力[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伟全 杨成敏;法律秩序下的自我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彭兴庭;从关系秩序到法律秩序[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林U
本文编号:1677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7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