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8-03-30 01:09

  本文选题:法治中国 切入点:法治改革观 出处:《法学评论》2014年06期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目前的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的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Abstract]:Deepening the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constitute the two most distinct themes in China today. However, becaus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eform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trends, there ar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in many ways. If we want to do a good job of these two great undertakings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firs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nly by setting up a correct view of the reform of the rule of law, can we bring into play the role of refor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Without reform,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difficult to complete. Without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rule of law, the reform may lose its dir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related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refore, we cannot just use the rule of law as a tool.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the modern rule of law as the goal, to use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to shape the decision-making and behavior process of the reform, and to lead the great cause of reform. It is also a major change in the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rule of law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计划”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0.0;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姆斯·博伊德·怀特;程朝阳;;作为修辞之法律,作为法律之修辞:文化和社群生活之艺术[J];法律方法;2011年00期

2 陈金钊;;法治与改革思维的冲突及消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张朝丽;;法治中国之问卷报告[J];领导文萃;2014年14期

4 周少华;;适应性:变动社会中的法律命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6期

5 蒋立山;;法治改革的方法论问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4期

6 郭道晖;;中国法治与中国改革的社会动力[J];太平洋学报;2009年09期

7 陈金钊;;法治共识形成的难题——对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观察[J];法学论坛;2014年03期

8 陈金钊;;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上)——法律解释规则的含义与问题意识[J];政法论丛;2013年03期

9 陈金钊;;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中)——法律解释规则及其分类[J];政法论丛;2013年04期

10 陈金钊;;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下)——法律解释规则运用所遇到的难题[J];政法论丛;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华;;法律之道:在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王光森;;邪教违法犯罪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陈用龙;;良法善治: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韩钰;粤兴;;2011年度法律方法研究综述[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2年00期

5 曹兴权;荣振华;;公司代表人制度“法定性”的弱化——法律与社会良性互动视角的分析[J];北方法学;2013年01期

6 利子平;石聚航;;我国风险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三大理论误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任绪保;;浅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3年30期

8 陈金钊;;法学话语中的法律解释规则[J];北方法学;2014年01期

9 邱成梁;;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可辩驳思维[J];西部法学评论;2014年03期

10 张晓瑜;;老股转让合法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政;法律适用的理论重构与中国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艳烽;索罗斯金融投资哲学的法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陈洋;中国法治正当性的理据简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鲍楠;非营利组织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4 马茜;法律修辞学及其对司法活动参与者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5 姜晶文;法治进程中信访制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孙丽华;民事判决理由的修辞功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7 江燕;侦查中的合情推理[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8 王凤;系统解释方法在办理涉网刑事案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桐;法律的确定性和适应性:英国模式[J];比较法研究;1988年02期

2 张鹏飞;简述德国司法制度[J];中国司法;2004年02期

3 王公义;澳大利亚司法体制及改革趋向简介[J];中国司法;2004年08期

4 江国华;朱道坤;;世纪之交的英国司法改革研究[J];东方法学;2010年02期

5 蒋立山;;迈向“和谐社会”的秩序路线图——从库兹涅茨曲线看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可能演变[J];法学家;2006年02期

6 陈金钊;走出法治万能的误区——中国浪漫主义法治观的评述[J];法学;1995年10期

7 约翰·W·海德;李松锋;;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法治[J];比较法研究;2013年02期

8 周少华;;书斋里的法学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10 曹锦清;;市场、社会与社会建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新建;;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改革观[J];上海人大月刊;2013年02期

2 赵学敏;;两种改革观的对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1991年04期

3 侯怀银;;试论毛泽东教育改革观的特色——毛泽东的教育改革观再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汪亭友;两种改革观的原则分歧与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正确的政绩观是转变发展观和改革观的关键[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7期

6 常修泽;;树立新的改革观[J];资料通讯;2003年12期

7 方栓喜;杨军涛;;科学发展观背后的改革观[J];改革与开放;2004年04期

8 方栓喜 ,杨军涛;科学发展观催生新的改革观[J];北京观察;2004年04期

9 ;视野[J];党的建设;2004年08期

10 ;中国改革需要确立五大改革观[J];兵团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蒋立山;;科学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的法治改革观——对中国法学会“依法治国总体战略研究”课题的回应[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2 包心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在新时期的创造性发展[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3年

3 何小清;;论孙中山坚持实践第一的社会改革观[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卫兴华;;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邢久强;;改革开放的人本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6 孟继群;;邓小平的改革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A];研究领导科学 实现科学领导[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东涛;呼唤“科学改革观”[N];北京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淼;改革新形势呼唤“科学改革观”[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万柏林区委党校 任海燕;树立科学的改革观[N];太原日报;2012年

4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 任新建;以新的改革观指导新一轮改革[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李成刚;树立立法式改革观 推进依法治国[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6 记者 沈红星;市教育局长的改革观[N];黄冈日报;2014年

7 方栓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改革观[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赵宏;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观[N];青岛日报;2008年

9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辛鸣;深化改革要坚持科学的改革观[N];人民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谷亚光;改革也应有一个科学的改革观[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要武;邓小平改革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乔磊;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科学改革观初探[D];东北大学;2009年

2 林元苍;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观的比较分析与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本文编号:1683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683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d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