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法哲学观视域下的法治中国方略探微
本文选题:法的本质 + 阶级意志性 ; 参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11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预示着法治中国建设即将迈入新纪元,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无疑是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确立的重要理论来源,它为中国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增加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马克思法哲学观的法本质理论厘清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揭示了国家意志、公共意志的虚幻性;坚持了物质本原立场,实现了阶级意志性向物质制约性的再次超越;并始终贯穿实践主线,实现法哲学观的最终跃迁。以马克思法哲学观的法本质理论为立论支点,分析当下我国法的本质,能够促进人们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法治中国目标的"中国"意蕴。
[Abstract]: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dopted the "decision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on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about to enter a new era.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al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ruling by law. It provides a sufficie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hina's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helps to increase theoretical and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The legal essence theor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law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reveals the illusory nature of national will and public will, adheres to the position of material origin, and realizes the transcendence of class will to material constraint. And always run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final tran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egal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law in China at present can promot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hina" of the goal of ruling by law established by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炬;徐毅君;;马克思法哲学方法论中人与历史的双重维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郭树杰;;马克思早年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从《手稿》到《神圣家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张盛彬;评逻辑研究中的极左干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俞吾金;;论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沈晓阳;;马克思法伦理思想片论[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2 肖小芳;;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的重构[J];北方论丛;2012年06期
3 武建敏;;马克思法哲学的经济学前提及其超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徐忠麟;刘雁铭;;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5 周世中;;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渊源及其现实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2年12期
6 胡玉鸿;;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之重述[J];学习与探索;2006年03期
7 任丑;;关于法本质的哲学追问[J];哲学研究;201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习根;;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J];中国法学;2014年02期
2 吴灿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以道德建设为基础[J];探求;2014年01期
3 卢大林;;深刻理解“法治中国”内涵 加快推进“法治兵团”建设[J];兵团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4 ;为民主法治鼓与呼[J];法治与社会;2008年04期
5 刘武俊;勾勒一个“法治中国”[J];南风窗;2002年01期
6 ;法治中国[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02期
7 林楚方;;法治中国[J];廉政w,
本文编号:2075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7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