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人格尊严的内涵剖析——基于伦理学和法学的双重视域

发布时间:2018-07-17 17:43
【摘要】:在人格尊严概念的使用上,伦理学与法学既有不同侧重,也有内在联系。伦理学从道德意义出发,强调通过人所应具有的自尊及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获得人的尊贵与庄严;法学从权利角度出发,认为人格尊严是一种以人的精神利益为内容并受法律保障的权利,希冀通过对个人应得待遇及精神利益的保护达至人的尊贵、庄严与不可侵犯。伦理学强调人格尊严的自为性,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人格的完善获得内在的尊严;法律强调人格尊严的客观性,希冀通过法律的保障实现人的外在尊严。对人格尊严的真正实现而言,两者缺一不可。道德意义上的人格尊严是法律意义上人格尊严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尊严是道德意义上人格尊严的法律表述及制度保障。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是人格尊严完整而科学的内涵。
[Abstract]:In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ethics and law have different emphasis, but also have internal relations. Ethics sets out from the moral meaning, emphasizes that through the self-respect which human should have and the consummation of one's own moral personality, obtains the dignity and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law proceeds from the angle of righ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uman dignity is a kind of right which takes the human spiritual interests as its content and is guaranteed by law.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dividual's due treatment and spiritual interests, the dignity, dignity and inviolability of human beings can be achieved. Ethics emphasizes the self-action of human dignity, and encourages people to obtain internal dignity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The law emphasizes the objectivity of human dignity and hopes to realize human external dignity through the guarantee of law. For the real realization of human dignity, both are indispensable. The moral sense of human dignity is the legal sense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the legal sense of human dignity is the moral sense of the legal expression of human dign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wo is the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human dignity.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作为美德的自尊研究”(11YJA720035) 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尊严问题研究”(JYGH2010052)
【分类号】:D90-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骏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J];法学评论;2002年01期

2 上官丕亮;;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任丑;;人权视阈的尊严理念[J];哲学动态;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品泽;姚劲华;;论侦查窃听对隐私权的影响及其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宁立标,郑小平;网络空间隐私权侵权的民法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赵文婧;;侵权行为中精神抚慰金的评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金鑫;;人格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厦航黑名单案件引发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杜颖;人格权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尹冬华,孙俊;论舆论监督权的制约[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9 葛长峰;;伦理的人格——法律人格的灵魂[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10 胡万年;康德“自由意志”与王阳明“良知”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法律伦理主要问题研究简述[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曹海荣;;论读者隐私权的保护[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国涛;;未出生者和人[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5 刘国涛;;权利能力与未出生者法律地位[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6 高建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模式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高巍;;我国排除医疗方法可专利性的原因思辨[A];专利法研究(2007)[C];2008年

8 冯祥武;;人大制度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马怀德;高辰年;;国家赔偿法的发展与完善[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倪永宁;;试论档案利用中的隐私权保护[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延军;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洁;离婚后扶养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霍慧超;论生命权的宪法保障[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威赞;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姚志刚;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辉军;论形象权[D];湘潭大学;2009年

6 钱强森;建立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路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庆果;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鲁银娣;论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紧跟;罪犯劳动权法律保障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喻睿之;论民事主体类型的演进[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以民法的调整对象理论为中心[J];法学研究;2000年01期

2 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J];现代法学;2001年02期

3 李累;宪法上“人的尊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甘绍平;;德国应用伦理学近况[J];世界哲学;2007年06期

5 甘绍平;;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田;;无财产即无人格——法国民法上广义财产理论的现代启示[J];法学家;2004年02期

2 顺言;;官告民也应得到社会支持[J];乡镇论坛;1993年01期

3 鲁海;一元钱赔偿和人格尊严[J];探索与争鸣;2003年09期

4 钱宁峰;;宪法与部门法关系命题的困境与求解[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边媛;;柔弱保姆告倒恶贯满盈的大律师[J];时代风采;2000年02期

6 黄河;论雇主知情权与雇员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从陈晓燕诉东海公司、林锦煌、陈春宁侵害人格权案说起[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02期

7 张雪杉;;从“公审大会”引发对我国古代“耻辱刑”的几点法律思考[J];华章;2011年03期

8 庄晓春;关于人格尊严的法理学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高建湘 ,吴湘韩;人格尊严不容侵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1年07期

10 ;“委屈奖”的背后[J];政府法制;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勇;;我国体育新闻侵权诉讼评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梅贤明邋何晓慧;VIP客户插队,关乎人格尊严?[N];福建日报;2008年

2 金文 李秀梅;此举可能构成人格尊严侵权[N];中国妇女报;2002年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新生;当人格尊严遭遇社会公德[N];法制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霍仕明 张国强;沈阳拟设公交司机“委屈奖”引争议[N];法制日报;2009年

5 记者 公磊 李京华;全国首例“航空黑名单”案在京开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王丽英;航空黑名单 “黑”得有理否[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李正伦;民众维权,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N];人民代表报;2006年

8 马竞邋曹天健;出站“撕票”就是侵犯我的权利[N];法制日报;2007年

9 王慈生 王承认;侮辱他人四十分钟 自己换来五月拘役[N];检察日报;2004年

10 赵璐璐 方绪萍;超市强制存包购物是否侵犯人格尊严[N];江苏经济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艳艳;论美国隐私权宪法保护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麓;我国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张帅燕;论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李雪宁;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D];湖南大学;2010年

5 赵雪莲;安乐死立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宋军华;俄罗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刘卉;论法律人格与人格权的发展[D];清华大学;2002年

8 任元鹏;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法律属性及其支配规则新探[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茜;隐私权的公法保护[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吕颖;论法律家长主义在我国的运用与限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30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130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