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答复法律询问的效力——兼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机构属性

发布时间:2018-11-14 14:34
【摘要】:答复法律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立法后职能之一,其依据是《立法法》第55条。答复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法律性质与效力的争论,有效说、无效说和应用解释说三种观点交织,制度的未来走向不甚明朗。答复的法律性质与效力受法工委辅助性机构属性所限制。备案不能证成答复的法律效力,其也不属于应用解释。答复制度可视作是对常委会立法解释工作滞后和备案监督机制未激活的一种体制内回应,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目前"有分无名",但应防止其超越创设之目的,成为破坏法律体系权威性和统一性的"木马"。"无名无分"和"有名有分"的两种改革方案,都有赖于常委会、法律委员会、法工委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进一步理顺。
[Abstract]:Answering legal inquiries is one of the post-legislative functions of the legal work Committee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hich is based on Article 55 of the Legislative Law.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ply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debate on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the law. In effect, the theory of invalidity and the theory of applied explanation are intertwined,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ystem is not clear. The legal na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eply are limited by the subsidiary institutional attributes of the Commission of legal work. Filing cannot prove the legal effect of a reply, nor is it an applied interpretation. The reply system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response within the system which is lagging behind the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work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nd which has not been activated by the record supervision mechanism.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e. Although it is "unknown" at present, it should be prevented from exceeding the purpose of its creation. It has become a Trojan horse that undermines the authority and unity of the legal system. " Both the nameless and famous reform plans depend on the further rationaliz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work system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the Law Commission, and the legal work Commission.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基金】:司法部2012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SFB4006) 教育部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批准号:13JZD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22;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梁洪霞;;论法律询问答复的效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林龙;;“百姓心目中的人大制度”调查与思考[J];人大研究;2010年05期

3 武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要废除不合适的答复[J];人大研究;2012年07期

4 蔡定剑;刘星红;;论立法解释[J];中国法学;1993年06期

5 李步云;关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专家建议稿)》的若干问题[J];中国法学;1997年01期

6 卢群星;;隐性立法者:中国立法工作者的作用及其正当性难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辉;罗昭;;论立法解释的概念及其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4期

2 万其刚,蔡春红,苏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研究[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3 王晨光;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的程序思考[J];法学;2000年04期

4 周伟;;我国宪法解释机关研究——来自比较法的考察[J];公法研究;2005年01期

5 吴大华,蒋熙辉;论刑法立法解释[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黄竹胜;行政法解释的主体制度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洪雷;;行政法的适用与解释初论[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2年00期

8 张立刚;;理解我国法律解释权的“监督”向度[J];法律方法;2013年00期

9 姚岳绒;;宪法解释权归属的文本分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王成明,邓艳;浅论法律解释的溯及力[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彭谦;中国民族立法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杨道波;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陈友清;1997-2007:一国两制法治实践的法理学观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魏建新;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祖燕;行政解释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行;行政审判依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阎锐;地方人大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洪涛;我国司法解释的法理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洁;论宪法解释权的主体[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璐;司法推理中的法官司法解释[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桑超;论我国宪法解释主体模式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玉群;反垄断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关系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何思哲;宪法适应性理论在我国的法律探索与实践[D];复旦大学;2011年

7 冯晓静;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界限探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赵佩佩;宪法解释权性质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茹洋;论法律违宪审查与中国实践[D];苏州大学;2001年

10 蔡军;论我国的刑法解释[D];河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草案立法程序之改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刘松山;论立法中民主原则的落实[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3 徐向华,林彦;我国《立法法》的成功和不足[J];法学;2000年06期

4 史建三;吴天昊;;地方立法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以上海人大地方立法为例[J];法学;2009年06期

5 蔡定剑;;论彭真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十大贡献[J];法学;2010年02期

6 贾应生;杨志成;;试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年04期

8 汤耀国;朱莹莹;;超越部门立法[J];w,

本文编号:2331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331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