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关于诉讼当事人心理疏导服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11-22 10:33
【摘要】:诉讼心理是诉讼中不同主体围绕实体利益和程序权益争讼的内心活动和心理表征,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程度的依附性和对抗性三个显著特征。司法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知情渴望"、熟人社会中的"面子心理"、涉法信访中的"较真"心理以及未成年犯罪案中的不成熟心理四种形式。对此,我们建议,要坚持充分保障诉讼知情权、统筹诉的利益与诉讼心理、注重程序价值的发挥等原则,积极开展诉讼心理疏导服务。而且,要进一步强化诉讼心理疏导意识,提高诉讼心理疏导能力,并努力健全完善诉讼心理疏导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薛晓蔚;;诉讼产生于纠纷[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江必新;程琥;;司法程序的基本范畴研究[J];法律适用;2012年05期

3 黄娟;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4 高其才;;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两难境地[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8年00期

5 刘楠;;认真对待诉讼心理——论“案结事了”语境下我国诉讼辅导制度的重塑[J];法律适用;2013年05期

6 胡凤霞;;突破心灵的壁垒——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心理求衡之路桥架构[J];山东审判;2012年03期

7 胡艳辉;;家庭功能不全与未成年人犯罪研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明,高光亮;论民事自认制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赵朝琴;民事判决书改革的理性思考——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王小能;刘德恒;;中国内地与香港两法域私法冲突与应对[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4 谭红,吴韶艳;关于我国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若干观点的评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杨樝;;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傅晓初;中外证券投资者民事诉讼权利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2年21期

7 孙记;;论证据裁判主义的法理基础——兼谈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理论支撑[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8 徐晶;论监听作为取证手段的法律问题[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吴映颖;;证人证言与证人证据属性之我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曹开旺;;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之完善[J];研究生法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宗玉;黄宁;孙晓红;;采矿权收回制度初探[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袁辉;汪世芳;;管辖权异议:实证考察与制度检讨——以L市两级法院的民商事案件为样本[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5 邹川宁;论我国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王彦;行政诉讼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韶华;民事诉讼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杨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控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马方;任意侦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雪娇;侦讯程序中的人权保障[D];湘潭大学;2010年

2 余超;诱惑侦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惠建;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与构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妙玲;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春盛;论刑事立案程序的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亚强;侦羁分离及其条件下侦查讯问权运用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姚海涛;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静;论恶意诉讼的侵权责任[D];烟台大学;2010年

9 张睿睿;论非法证据的排除[D];安徽大学;2010年

10 贺艳艳;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完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钊;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刘广三;于岭;;刑事司法环境下的“隐形程序”[J];法学杂志;2009年06期

3 郑友军;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1期

4 孙记;;现代刑事诉讼结构——一个亟待澄清的概念[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陈建军,喻永红;论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条件[J];河北法学;2004年01期

6 王天林;;原则抑或目的——刑事诉讼“双重目的论”之逻辑悖反及其伪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石茂生;赵世峰;;司法程序的构成要素和价值特征[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熊跃敏;周静;;诉讼程序运行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论略——以协同进行主义为视角[J];江海学刊;2009年03期

9 张庆福,吕艳滨;论知情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亚军,谢祥为;司法程序的法理解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楠;法律的确定性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以人为本抓能人经济[J];宁夏画报;1996年06期

2 芮泗;以人为本促进队伍发展[J];中国保安;1997年04期

3 梁爱平;“以人为本,依法立院”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法学;1998年06期

4 黄英杰;“以人为本”与“爱岗敬业”——浅谈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职工教育;2002年11期

5 李;;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J];资料通讯;2003年10期

6 韩迎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唯实;2004年07期

7 迟福林;以人为本与求真务实[J];学习月刊;2004年06期

8 邹腊敏,许仲举;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宋昭平;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10 夏仕应,吴明华;以人为本改革政府——郭建平、刘启云访谈录[J];决策;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覃爱珍;;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尹洪太;赵志红;;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6 徐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林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俊祥;;刍议基层图书馆在发展与服务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晓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蔺鹏;;质量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武汉[N];长江日报;2005年

2 辽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 曹景椿;以人为本[N];中国人口报;2002年

3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龙;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淮南日报;2005年

5 程伟礼;“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N];解放日报;2004年

6 张道航;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05年

7 何平 李彦彬;德龙钢铁以人为本谋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8 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立新;怎样在职校中落实“以人为本”[N];安康日报;2006年

9 李步云;为什么不应该反对“以人为本”这个提法[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业以人为本铸牢安全网[N];兵团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2 逯改;生命权及其保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宗泽;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曹海英;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5 潘玉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议[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丽雷;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4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64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c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