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治派民主传贤政体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0-10-16 02:18
1民主传贤政体是村治派在对比西方代议制度、古代传子制度和俄国共产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依据上古文化和儒家实学,提出的一个解决中国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的国家治理方案。该政体主张村本政治,将村治置于国家治理的首要位置,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平思想、学教治一致原则、具有民主色彩的法治原则,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并且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制度。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村治派提出民主传贤政体的背景。明朝末年统治残暴、百姓民不聊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黄宗羲、颜元等思想家提出复兴古学、推崇实学的主张,三代时期的政治法律思想开始创造性的复兴。清朝末年,不仅王朝统治腐败的历史重新上演,被压制的资产阶级又重新壮大,而且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入侵。为救亡图存,在政治上推行包括地方自治在内的西方宪政,在思想上推崇上古文化、儒家实学。然而西方秩序在中国无法建立,封建制度又已经崩塌,整个社会陷入到无序的恐慌之中,尤其是乡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化保守的村治派开始了乡村自救的探索之路。第二个部分介绍村治派民主传贤政体的理论基础。治平主义是民主传贤政体的根本,通过以村治为基础的治理方式实现“天下平”,这里的天下不仅仅指中国,而是指全世界。学治主义是治平主义的保障,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极其重视学习、学校,教化人民、提高全民素质,确保治平实现。在西方范式地方自治失败后,村治派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发现西方文化的精华,在上古文化中寻找理论基础推崇民主、人权的精神,并结合我国礼法并行的法律传统,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法治主义。治平、学治、法治三者侧重点不同,分别从治理方式、文化基础、制度保障三个部分支撑民主传贤政体。第三个部分介绍村治派民主传贤政体的内涵和制度设计。民主传贤政体的目的是实现民主,保障人民权利,“手续”上采用传贤的方式。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设民主传贤政体,首先要划一全国村治。村治派主张村本政治,将村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逐步实行县治、省治、国治。实施村治的人才,通过考绩试功和乡举里选并行的方式选拔,务必使所选出来的治才德才兼备。当然,要想实现天下大同,必须要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治才十分重要,开化民智更为重要。要想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必须提高全民素质教养。第四个部分是介绍民主传贤政体对中国当下的启示。在法治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法律有益经验,另一方面要树立民族自信,吸收外国法律有益成果。此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自治体系。村治派的村治理论,可以为自治、法治、德治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0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论文选题的理由
2、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村治派提出民主传贤政体的背景
(一)近代西方范式地方自治的失败
(二)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的复兴
(三)上古传贤政体优越性的体现
二、民主传贤政体理论基础
(一)治平主义
(二)学治主义
(三)法治主义
三、民主传贤政体的内涵与制度设计
(一)民主传贤政体的内涵
(二)民主传贤政体的制度设计
四、村治派民主传贤政体对当下的启示
(一)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二)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2603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0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论文选题的理由
2、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村治派提出民主传贤政体的背景
(一)近代西方范式地方自治的失败
(二)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的复兴
(三)上古传贤政体优越性的体现
二、民主传贤政体理论基础
(一)治平主义
(二)学治主义
(三)法治主义
三、民主传贤政体的内涵与制度设计
(一)民主传贤政体的内涵
(二)民主传贤政体的制度设计
四、村治派民主传贤政体对当下的启示
(一)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二)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景峰;村民自治内在机制重新法律定位探讨[J];河北法学;2005年02期
2 李德芳;中华报派及其村治思想[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绍东;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春阳;颜李学的形成与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倩;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昙花一现—河南村治学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翟明龙;清末民初民族复兴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许金虎;黄宗羲分权思想探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高磊;黄宗羲治法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向钊;现代化视角下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周生合;王鸿一村本政治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史庆春;地方自治背景下民国乡村自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万凌寒;清末地方自治制度及宪政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闫婷婷;论民国的地方自治[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胡友利;梁漱溟乡村自治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2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84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