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指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20:19
  推进和实现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理论的基本核心追求,是当下新时代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创新发展,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对于应对大数据时代国际竞争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通过分析群众的定义、以及列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群众观的创造发展,来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内容,并且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现实难题的解决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当作准绳,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人民的实际的出发,是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的重要思想指导。其次,本文在分析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之后,联系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飞速进步,政治文明与经济文明也进一步深化,但是伴随着我们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人民群众个人利益的冲突日渐增多,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的现实国情,以及政府的监管不力与滥用职权、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高与盲目表达利益诉求等诸多社会治理法治化推进道路上的阻碍与困境,更加深入地去了解...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内容
        1.群众的定义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发展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社会治理的指导价值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解决现实难题的思想武器
二、当前我国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
        1.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2.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别
        3.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共同联系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1.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是解决当前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
        2.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追求
三、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方法途径
    (一)治理主体: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实现形式
        1.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2.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执行者
        3.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社会治理
    (二)制度保障:为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明确的法治依规
        1.树立法治理念,积极培育公共理性,奠定法治的社会基础
        2.营造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人文环境
        3.完善社会治理所需要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4.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为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提供有力督导
    (三)治理手段:“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
        1.法治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善治的前提机制
        2.德治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技术化型塑——评《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与法治化治理研究》[J]. 张根大.  社会科学论坛. 2018(02)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演进及价值[J]. 谢美玉.  重庆社会科学. 2018(02)
[3]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及其实践研究[J]. 徐汉明,邵登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体现[J]. 蒋怡.  人民论坛. 2017(35)
[5]推动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与法治化[J]. 卓泽渊.  中国司法. 2017(11)
[6]社会治理创新与法治政府建设互动的法律机理[J]. 季金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7]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J]. 唐寿东,孙英.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8]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J]. 沈筱芳.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05)
[9]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走好群众路线[J]. 刘伟.  人民论坛. 2017(13)
[10]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实质[J]. 王文卓.  人民论坛. 2017(10)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D]. 巢陈思.吉林大学 2016
[2]中国共产党维护群众权益问题研究[D]. 张陶.吉林大学 2016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 王周户.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09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009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4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