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来华传教士中国法律观的“变”与“常”——以理雅各《圣谕广训》译介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31 18:31
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是19世纪中叶以后,来华西人中最谙熟中国典籍者。连载于《中国评论》的理雅各《圣谕广训》译介研究,颇具法学研究价值。他从清代中国的立法、司法、守法等角度细致描绘了其法律观,认为中国的法律有优点亦有缺点,但总的来说与"基督教文明国家"仍有差距。尽管以其为代表的来华西人群体看待中国问题时立场更趋客观,亦对中国法律的态度发生有限度转向,但是,囿于"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优越论"的影响,仍无法对异教国家作出全然客观的评价。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0,23(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目次
一、《圣谕广训》的历史地位及其译介
二、“瑕瑜互见”的《大清律例》
三、“言胜于行”的法律实践
四、“息讼”和“畏法”的中国人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息讼”宣教的现代性启迪[J]. 张仁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05)
[2]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圣谕广训》[J]. 刘姗姗. 历史档案. 2015(02)
[3]《圣谕广训》和儒耶真理话语的碰撞[J]. 姚达兑.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5)
[4]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J]. 徐忠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01)
本文编号:3011377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0,23(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目次
一、《圣谕广训》的历史地位及其译介
二、“瑕瑜互见”的《大清律例》
三、“言胜于行”的法律实践
四、“息讼”和“畏法”的中国人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息讼”宣教的现代性启迪[J]. 张仁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05)
[2]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圣谕广训》[J]. 刘姗姗. 历史档案. 2015(02)
[3]《圣谕广训》和儒耶真理话语的碰撞[J]. 姚达兑.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5)
[4]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J]. 徐忠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01)
本文编号:3011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01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