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韩非子的法律思想

发布时间:2021-02-02 22:22
  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促使土地私有化运动的兴起。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需要,被裹挟进称霸争雄战乱中的各诸侯强国,在不断摸索与创新中纷纷开展了类似“相地而衰征”、“编户齐民”等模式的税制和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创立了郡县制。在此新旧破立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周王室逐渐坍塌解体,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礼治”体系趋向崩溃。讲求整齐划一的“法治”凭着富国强兵、争强争力的东风顺势而起,成为统一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与纷繁战乱局势一致,此时的社会治世之道也陷入了混乱局面。韩国公子韩非在接收历史变革智慧、担忧家国命运的情势下,为救国图强而力排众议,积极主张“以法治国”:通过批判儒家“仁义之治”,论证“德治”确已经不符合社会治理需要,为论证法治是“必然之道”打开局面;通过吸收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提出“因道全法”主张,为“以法治国”构建深厚的哲学基础;在社会历史进化观和人的趋利避害本性基础上,论证了法律的起源问题。韩非对法的认识非常全面,包括对法的概念和特征、法的作用、立法、执法、守法等内容都有很深的见解。韩非的法治思想并非现代法治理念下的“专制”、“人治”思想,... 

【文章来源】:甘肃政法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
    二、“法律思想”的内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
第一章 趋向统一的社会演变
    一、土地私有化运动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社会观念的转变
    四、韩非的家国情愁
第二章 大道弭兵的合理选择
    一、“变法”的必然性
    二、“仁义之治”不是必然之道
    三、“治之至”之道
    四、法律起源观
第三章 “以法为本”的基本认识
    一、《韩非子》重要“法言法语”释义
    二、“奉法者强”的法律作用观
    三、对于“立法”的认识
    四、对于“执法”的认识
    五、对于“守法”的认识
第四章 附于时代的“法治”意义
    一、韩非“法治”学说的分析与辨正
    二、法、术、势的互补关系及其意义
    三、“正本清源”问题引出的“法治”理念审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鼎、宗族法令与成文法公布——以两周铭文为基础的研究[J]. 王沛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3)
[2]法律文明的内涵及其历史解读[J]. 何勤华.  法商研究. 2018(06)
[3]法家的解放──以《劝学篇》引发的论争为中心[J]. 程燎原.  法学论坛. 2015(03)
[4]先秦法家权势、法治、心术的治国之道[J]. 徐大同.  政治学研究. 2013(05)
[5]论先秦法家的价值体系[J]. 赵馥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4)
[6]先秦“法治”概念再释[J]. 程燎原.  政法论坛. 2011(02)
[7]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J]. 阎学通.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3)
[8]春秋铸刑书刑鼎究竟昭示了什么巨变[J]. 黄东海,范忠信.  法学. 2008(02)
[9]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论思考[J]. 蒋传光.  法学家. 2007(05)
[10]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辨异[J]. 周旺生.  政法论坛. 2006(05)



本文编号:3015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015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b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