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尹某等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评析

发布时间:2021-06-18 11:56
  环境权不是财产权,也不是人格权,是以环境作为权利媒介,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新型权利。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而危害结果也容易放大,而环境侵权从侦查、起诉、审判都具有一定的困难,连云港检察院诉尹某等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是关于检察机关针对几位被告人直接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环境资源侵权案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检察机关是否具备直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资格,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将检察机关定位为“公诉人”以整合检察机关在刑事、行政、民事三大诉讼领域中的职能,既有法理基础,也符合现实需要。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立法还是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其作为适格的原告直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作出细化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可操作性,以致检察机关在此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检察机关应当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环境侵权问题履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诉权作为监督权中的核心权能,它将环境侵权行为付诸司法程序,实现法律监督的最终效益。检察监督权与起诉权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因此本案中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检察院以上述六人犯非法捕捞罪提起刑事...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相关案例
        1.2.1 文献综述
        1.2.2 相关案例整理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案情与争议焦点
    2.1 基本案情
    2.2 案件的审理与判决
    2.3 争议要点
        2.3.1 检察机关能直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行为
        2.3.2 修复责任的认定
第3章 检察机关能够直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3.1 检察院作为环境公益诉讼适格主体之法律分析
    3.2 检察机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3.2.1 必要性分析
        3.2.2 法理分析
    3.3 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挑战
        3.3.1 诉讼主体资格亟待立法予以保障
        3.3.2 诉讼标的确定难
        3.3.3 裁判执行难
    3.4 构建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新模式
        3.4.1 从立法角度赋予主体资格
        3.4.2 建立以“修复性司法”为主的附带民事诉讼模式
        3.4.3 以常态化的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作为重要补充
第4章 本案修复责任的认定
    4.1 生态修复责任面临的问题
        4.1.1 环境资源损害结果难以鉴定
        4.1.2 修复方案的执行结果难以达到修复目标
    4.2 生态修复责任与恢复原状的区别
    4.3 修复方案执行中的责任分配
        4.3.1 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
        4.3.2 生态修复监督责任的承担主体
    4.4 修复的方式
        4.4.1 直接针对受损环境进行的修复
        4.4.2 替代修复
    4.5 生态修复的目标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环境保护法》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研究[J]. 顾媛元.  法制与社会. 2017(19)
[2]民法中恢复原状的生态化表达与调适[J]. 胡卫.  政法论丛. 2017(03)
[3]论新《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公益诉讼[J]. 崔鑫铭.  法制博览. 2017(16)
[4]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环境污染侵权立法评析[J]. 韦文秀.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5]检察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探索[J]. 刘艺.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7(02)
[6]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若干问题[J]. 郑新俭.  人民检察. 2016(20)
[7]论生态损害的侵权责任法救济机制[J]. 殷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8]生态恢复法律责任的设定与实现问题思考——从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说起[J]. 徐本鑫.  环境保护. 2016(09)
[9]环境修复目标的法律分析[J]. 李挚萍.  法学杂志. 2016(03)
[10]浅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与实施保障[J]. 於方,刘倩,牛坤玉.  中国环境管理. 2016(01)

硕士论文
[1]当前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D]. 刘慎争.华东政法学院 2006



本文编号:3236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36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6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