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成为时代的主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为具体地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中国的建设方略上,不能仅仅从国家层面出发,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制度设计的同时,更要从社会层面出发,倡导全民守法、用法,将法治观念深植人心,构建法治社会。显然,这对我国公民的公共事务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法律意识,更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法治中国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其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与法治思维方式的培育,于当下法治教育而言,是一个重大课题。本论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以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现状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情况。在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低下的现状后,探讨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引入公民教育的理论框架,结合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探讨法治教育改革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法治素养。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有必要重塑法治教育的理念,革新法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法治教育的路径。绪论部分交代本文写作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等问题。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基于对昆明市八所高校的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当下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法律知识欠缺、行为选择偏差、权利意识薄弱、守法意志淡薄等问题;进而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因素,又存在一些现实因素。从而得出法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第二章引入理论框架和时代背景。首先对各国公民教育作出共时性考察。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公民参与社会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公民美德,在公民教育维度下,这种美德就是民主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时代背景下,法治教育一方面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精神,增强主体性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法治素养,培育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第三章探讨法治教育的模式。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础上固步自封,应该重新审视法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更新法治教育的理念。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培育。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在发挥传统教育方式作用的同时,需要开放出法治教育的新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教育 法律意识 法治思维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绪论12-19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一)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12
- (二)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必要性12-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3-16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5
- (三) 对上述研究现状的评述15-16
- 三、主要研究方法的选择16-18
- (一) 社会实证研究方法16-17
- (二) 价值分析方法17-18
- 四、论证思路及结构安排18-19
- 第一章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状况实证分析——以昆明市八所高校为例19-30
- 一、调查问卷的总体方案及发放情况19-20
-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现状20-24
- (一) 法律知识方面20-21
- (二) 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方面21-23
- (三) 对法律课程的认识方面23-24
-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现状的成因24-30
- (一) 历史文化因素24-26
- (二) 社会现实因素26-30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时代背景30-37
- 一、公民教育理论30-33
- (一) 对公民教育的共时性考察30-32
- (二) 公民教育视阈下的法治教育目标32-33
- 二、法治中国建设33-37
- (一) “法治中国”的内涵33-34
- (二) 民主精神的塑造34-35
- (三) 法治中国建设对公民法治素养的要求35-36
- (四) 法治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民主精神和法治素养的作用36-37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模式革新37-54
- 一、法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37-38
- 二、法治教育理念的转变38-40
- (一) 规则导向与价值导向相统一38-40
- (二) 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相统一40
- 三、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40-50
- (一)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41-45
- (二)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45-50
- 四、法治教育课程的途径50-54
- (一) 优化基础课程51
- (二) 创新法治教育方式51-54
- 结语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1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思维调查问卷59-61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平;雒松洁;;谈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新格局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3期
2 杨健燕;;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8期
3 胡婧婷;;将儒家思想引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J];学理论;2013年02期
4 宋贵臣;;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3年24期
5 张德广;高校法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现代化;2001年04期
6 谢佑平;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3期
7 陶爱萍;;农村法治教育有效途径聚类分析[J];特区经济;2008年12期
8 宋世勇;丁社教;;浅谈法治教育应扎根儿童培养其法治习惯[J];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9 陈毓;;试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年08期
10 龙晟;贾瑜;;韩非法治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德华;;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建武 唐秋仙;【歙县检察院】 走村入户开展法治教育[N];检察日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苏力;城市生活是一种法治教育方式[N];北京日报;2014年
3 潘春芳;生态法治教育须从娃娃抓起[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魏哲哲;法治教育,奠基平安人生[N];人民日报;2014年
5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英杰 王柏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张胜 王斯敏;为全民法治教育提供切实保障[N];光明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董资;厉兵秣马: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N];浙江法制报;2014年
8 蒋一之;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从观念培养到技能训练[N];中国社会报;2005年
9 翟龙;西苏旗消防大队深入开展法治教育[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10 隋峻 王金明;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N];青岛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音寰;法德结合促进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普玉松;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进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郝军;大学生法治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王逸曼;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环境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5 边鑫洁;日常生活中公民法治思维培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萍;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化路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肖娜;初中生法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闫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纪静;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侯建业;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44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