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民国初期审判独立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21:13

  本文关键词:民国初期审判独立改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初期 法官 审判独立


【摘要】:上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都是以人治为主,而法治建设却十分薄弱。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当今的司法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意识的需要,司法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司法改革的大环境情况之复杂,史无前例。关于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这一重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多次会议中均有涉及并表达了重要观点与坚定决心。2012年在纪念我国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讲话时掷地有声的提出:“一定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而后,在2013年的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提出要通过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可以说,通过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便能够看出党在司法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决心。同时,这些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工作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司法改革问题的又一轮密切关注。在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的背景下,纵观学术界,关于民国初期司法领域改革的专著却是凤毛麟角。反映出目前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对民初司法领域改革研究的忽视和欠缺。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司法改革史研究的一个很大缺陷,这种状况也与国家司法改革全局中民国初期改革所处的历史地位不相称。民国初期的司法改革,从制度层面来说是中国司法改革的转折点。在国内外各方势力共同阻挠的情况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资产阶级革命派夺取政权,建立政府并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司法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民国初期的司法改革中,审判独立改革的内容亦尤为亮眼,因此成为了笔者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民初审判独立改革的背景,总结了民初审判独立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之后从制度规定和设计、制度的实施和运行两个方面对于改革的具体内容做一大致介绍,期间主要以法院与法官制度的改革作为研究的主要突破口。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现实意义、创新点及难点等问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民初审判改革的历史背景”。由于民初审判独立制度是缘于对德日政体的效仿,近代中国的知识阶层普遍认为审判独立就是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规定,从而赋予其宪法权威,建立司法审判机关,选任司法审判的法官,使其在不受各方干预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种认识也单纯的是对传统审判体制的一种全盘否定。第三部分,“民国初期法院独立之相关改革措施”。本章首先介绍了制约法院独立的影响因素,并以这些因素为线索着重论述了民初审判机关的建立和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审判机关的建立包括中央审判机关的建立(司法部)和地方审判机关的裁撤及重组。而法院方面的改革包括推行四级三审制、公开审判等。第四部分,“民国初期法官独立之相关改革措施”。法官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法官选任方法上,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对法官选任考试考生资格的要求,同时将法学专业化教育与法官任职实践要求联系起来等。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没有全面推行,但它为后来的审判独立改革提供了范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部分,“民国初期审判独立之反思”。民初对法院以及法官方面的改革措施虽未被很好地贯彻执行,但对于审判独立原则的确立仍然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审判独立改革进行客观分析,笔者认为基本可以揭示出在民初独立、完整的初级法院体系无法建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审判独立制度的种种现实阻碍;审判独立意识形态上的不相适应;北洋政府自身未能很好地将改革方案贯彻落实。第六部分,“民国初期审判独立之启示”。总结出限制民初审判独立制度改革的一些深层次根源,通过对其成败得失作出评价而后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国情,构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司法改革的目标及实现途径,即实现以审判独立为核心的司法公正目标而不致力于对政体的变革;坚持党的领导,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法治建设经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独立制度。
【关键词】:民国初期 法官 审判独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93;D9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5
  • 第一章 民国初期审判独立改革的历史背景15-17
  • 一 清末民初审判独立的萌芽15
  • 二 对德国和日本的效仿15-16
  • (一)来自德国的制度渊源15-16
  • (二)对日本相关制度的考察16
  • 三 司法审判权力结构的转变16-17
  • 第二章 民国初期之法院独立改革17-23
  • 一 影响民国初期法院独立的相关因素17-18
  • (一)司法受地方政府制约17
  • (二)审判独立受舆论制约17-18
  • (三)司法受行政干预18
  • 二 民国初期法院独立改革的主要内容18-23
  • (一)法院独立的制度保障18-19
  • (二)法院设置19-20
  •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
  • 2.北洋政府时期19-20
  • (三)大理院独立性的加强20-21
  • (四)基层司法体制改革21
  • (五)司法不党21-23
  • 第三章 民国初期之法官独立改革23-30
  • 一 影响民国初期法官独立的相关因素23-24
  • (一)受上级法官干预23
  • (二)法官职务非专业化23
  • (三)法官职业素养23-24
  • 二 民国初期法官独立改革的主要内容24-30
  • (一)法官独立审判的法律保障24
  • (二)民初法官任职标准的形成24-26
  • 1.《暂行法院编制法》的免试条款24-25
  • 2.《法院编制法》中的任职禁止规定25-26
  • 3.《法官宜杜绝应酬令》对法官任职的要求26
  • (三)法官考试制度的确立26-27
  • 1.民国初年的制度规定26-27
  • 2.北洋政府的制度规定27
  • (四)法官的培训机制27-28
  • (五)法官奖惩的制度化28
  • (六)法官独立审判的保障制度28-30
  • 第四章 民国初期审判独立之评析30-36
  • 一 审判独立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30-31
  • 二 审判独立未能被普遍确立的原因31-36
  • (一)审判独立缺乏经济保障31-33
  • (二)民主政治基础薄弱33
  • (三)缺乏实现审判独立的文化环境33-34
  • (四)军事和政党严重干预司法34-36
  • 1.军人干预司法34
  • 2.政党干预司法34-36
  • 第五章 民国初期审判独立之启示36-42
  • 一 以国家控制能力为保障36-37
  • 二 以自主型改革为道路37-38
  • 三 实现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衡平38-39
  • 四 以民众参与为支撑39
  • 五 审判独立制度设计39-42
  • 1.在体制上保证行政司法权分离40
  • 2.在制度上健全审判独立保障机制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6-47
  • 致谢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公丕祥;;当代中国的自主型司法改革道路——基于中国司法国情的初步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曹心宝;略评民国初年(1912—1928)的司法制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姜小川;;中国司法改革主体审视[J];时代法学;2006年05期

4 赵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J];学海;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燕群;1927-1937年湖北省县级司法体制改革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7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527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