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义解释的语用分析与构建
发布时间:2017-09-07 00:33
本文关键词:文义解释的语用分析与构建
【摘要】:法律解释是法学方法论研究的焦点。在法律解释的过程中,法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用到文义解释的方法,而且往往是首选的解释方法。传统文义解释过程中主要采取语义分析法,但语义分析困固于主客二分的层面,呈现出纯粹、单一、静止、机械而又封闭的局限性,它虽然有助于限制法官的擅断而且排斥价值判断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但也极易形成机械司法。为克服和减少文义解释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和强化语用学分析法之动态、恰当、合理以及融贯性之理念,不仅强调文义解释的语境适应性、全面整体性以及多维融贯性的语用原则,而且更要结合司法实证理解文义解释的语义语用结合准则、关联协调准则、动静结合准则以及语用恰当准则,进而实现文义解释之法理自觉和能动实践之双赢。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文义解释 语义分析 语用学转向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医学生命科技的法律规制创新研究”(14CFX036)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医疗纠纷中典型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机制研究”(15ZD037)
【分类号】:D90-055
【正文快照】: 语义分析法是传统文义解释中的基础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法律解释围绕立法者的意愿展开,法律解释开始于文义1解释,同时也终结于文义解释,正确审视文义在法律解释正当性中的基础地位,不仅能够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法律适用的安定性[1]P220,而且也能防止做出法律解释的部门将法律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德刚;;文义解释之文义思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1期
2 顾乐;;刑法文义解释方法刍议[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3 王彬;;文义解释的反思与重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致远;文义解释法之基本认识[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08期
5 陈金钊;;文义解释:法律方法的优位选择[J];文史哲;2005年06期
6 魏治勋;;文义解释在法律解释方法中的优位性及其限度[J];求是学刊;2014年04期
7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传波;论文义解释[D];山东大学;2006年
2 谢丽花;文义解释的优先性及其限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6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8063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