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的主观恶性影响模拟量刑决策的神经机制
本文关键词:意图的主观恶性影响模拟量刑决策的神经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司法决策 犯罪意图 量刑 神经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摘要】:没有受到直接伤害的个体对社会规范违反者进行评价并惩罚,被称为第三方惩罚。司法领域中,刑事司法决策也是一种第三方惩罚。刑事司法决策主要分为定罪判断和量刑决策。犯罪意图对刑事司法决策十分重要,定罪和量刑过程均要考虑犯罪者的意图,包括意图的主观恶性程度。然而,尽管国内外法学界认为意图的主观恶性不同会影响判决结果,但意图的主观恶性影响司法决策的机制甚少被考察。本研究分行为预实验和磁共振成像实验两部分。在行为预实验结果基础上,将实验材料分为意图主观恶性高和意图主观恶性低两类,除了意图的主观恶性程度不同,犯罪者、受害者、犯罪手段、行为伤害程度以及案例字数上均相同。磁共振成像实验采用事件相关设计,以意图的主观恶性为自变量,以惩罚强度为因变量。被试在进行磁共振扫描时,需要阅读只在意图主观恶性程度上不同的案例材料,然后对案例中的犯罪人做出惩罚判断,以此考察意图的主观恶性对模拟量刑决策的影响,并探索其内部神经机制。被试在完成磁共振扫描后,还要填写相关问卷和量表。行为结果显示,不同主观恶性意图条件下,惩罚强度、决策难度、道德可接受度以及对犯罪者的三种情绪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当犯罪意图恶性低时,对罪犯的惩罚更轻,决策难度更大,对犯罪行为的道德可接受度更高,产生的同情情绪更强,而愤怒和厌恶情绪则更弱。这表明意图的主观恶性对量刑决策有影响,且恶性程度越低,惩罚强度越低。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1)完整试次分析中,与基线水平相比,意图主观恶性高和恶性低两种条件下均显著激活了背外侧前额叶、背内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颞顶联合区、尾状核及补充运动区等脑区。(2)惩罚决策阶段分析中,两个实验条件下,背外侧前额叶、背内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颞顶联合区、顶内沟、脑岛、前后扣带皮层、尾状核及补充运动区等脑区的激活水平显著高于基线。(3)对脑区进行条件间的差异性分析时发现,完整试次分析中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脑岛和左侧后扣带回活动强度在恶性高条件下更强,而惩罚决策阶段分析中,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背内侧前额叶、左侧颞顶联合区以及左侧尾状核的激活水平也在恶性高条件下更高。研究表明:(1)主观恶性高的意图会导致决策者作出更严厉的惩罚。(2)量刑决策过程中,先通过包括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的心智化脑网络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伤害进行推测和评估,然后背外侧前额叶和顶内沟对关于意图和伤害的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由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给出惩罚。(3)决策期间,与理性分析和情绪加工的脑区都被显著激活,说明量刑决策是一个理性分析和经验直觉相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司法决策 犯罪意图 量刑 神经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0-05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文献综述12-21
- 1.1 刑事司法决策的定义12
- 1.2 刑事司法决策的认知机制12-17
- 1.2.1 司法决策的理论模型12-15
- 1.2.2 司法决策的认知过程15-17
- 1.3 刑事司法决策的神经机制17-21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1-24
- 2.1 问题提出21-22
- 2.2 研究意义22-24
- 2.2.1 理论意义22
- 2.2.2 实践意义22-24
- 3 实证研究24-46
- 3.1 行为预实验——实验材料的编制、评定与选取24-27
- 3.1.1 被试24
- 3.1.2 实验材料24-25
- 3.1.3 材料评定结果25-27
- 3.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27-41
- 3.2.1 被试27
- 3.2.2 实验任务与材料27-30
- 3.2.3 实验程序30
- 3.2.4 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30-31
- 3.2.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31
- 3.2.6 行为结果31-33
- 3.2.7 磁共振成像结果33-41
- 3.3 讨论41-46
- 3.3.1 行为结果41
- 3.3.2 磁共振成像结果41-46
- 4 结论与展望46-48
- 4.1 结论46-47
- 4.1.1 量刑决策的神经机制46
- 4.1.2 意图的主观恶性对量刑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46-47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47-48
- 4.2.1 研究不足47
- 4.2.2 研究展望47-48
- 参考文献48-55
- 附录一 评定案例举例55-56
- 附录二 案例间意图主观恶性差异的评定结果56-58
- 附录三 磁共振实验案例材料举例58-59
- 附录四 厌恶问卷59-60
- 附录五 愤怒量表60-64
- 附录六 人际反应指数量表64-66
- 附录七 公正敏感性量表66-68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功伍;蔡景霞;;海马-前额叶回路在空间和情绪记忆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八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王功伍;蔡景霞;;可逆损伤大鼠海马-前额叶回路对T迷宫交互延缓作业的影响[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黄伏连;田绍文;;前额叶亚区选择性参与两种恐惧记忆消退调节[A];湖南省首届生理—药理科学青年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王康程;杨军义;邱江;;背外侧前额叶对沉浸方式与抑郁的中介效应-来自正常人和抑郁症样本的证据[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席春华;汪凯;牛朝诗;傅先明;;前额叶损害患者的社会认知障碍[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小虎;王培军;王金红;李春波;胡正珲;;前额叶中内侧负激活在焦虑症神经机制中的作用[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甘景梨;;不同临床特点的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海马质子波谱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Feng YI;Fei LUO;Xue-Han ZHANG;Bao-Ming LI;;大鼠前额叶肾上腺素能α-2A受体激活压抑突触传递的胞内机制[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9 梁家云;谢世平;杜经纶;闫伟;;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的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尤超;谭令;范青;陈克敏;;磁共振波谱成像对首次用药强迫症患者前额叶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齐薪蕊;抑郁症患者前额叶中情感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紊乱的分子基础[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司文;NR2A转基因小鼠前额叶突触可塑性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敏;恒河猴及大鼠前额叶在执行控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4 欧阳新平;Apelin-13通过ABCA1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与记忆功能[D];南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善;说谎的发展:前额叶的作用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蔡瑶俊;甲状腺素联合多奈哌齐对成年期甲减大鼠前额叶乙酰胆碱、munc-18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煜;意图的主观恶性影响模拟量刑决策的神经机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玉芳;前额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马朝林;前额叶α_2受体在行为抑制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韩好川;编码阶段加工方式对提取阶段前额叶新旧效应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春蕾;2型糖尿病患者前额叶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何茹;慢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前额叶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席春华;前额叶损伤患者的社会认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10 陈文珍;胚胎晚期暴露毒死蜱对子代成年鼠海马及内侧前额叶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0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83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