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3:32
本文关键词:法治中国建设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先后经历了两次深刻的转型升级:一是法制向法治的转型升级;二是从依法治国向法治中国的的转型升级。法治中国的提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的起点。法治中国的命题,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继承版,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因而,法治中国建设注定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路径。中国的法治建设是政府主导下的建构进路,缺乏西方法治生成的社会基础,因而,法治中国的建设,应制度性建设与公民文化建设并举,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发挥公民参与的影响,使公民参与在制约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推动政府转型、社会组织培育,最后推动法治中国稳健高效的建设。公民文化的核心是公民意识的塑造。公民有了自觉地公民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现在国家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的积极参与。公民参与在西方有广泛的理论探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借鉴吸收其合理的因素,并结合中国特色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路径,公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也是法治的主体,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参与是法治中国建设持久的推动力量。本文总共五个章节,从公民概念和公民参与内涵入手,以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为线索。正文部分第二章论述了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包括公民概念的演变和公民参与的概念及理论发展,第三章论述了法治中国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以及公民参与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可以说,法治中国建设是公民参与的保障,为其提供合法的制度化保障并推动其发展,而公民参与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表现在参与意识是法治建设的非制度化要素,参与有利于强化法治建设的主体性,参与有利于推动中国法治转型等;第四章论述了我国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目前我国公民参与主要存在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参与的能力欠缺,参与的盲目不理性、参与的制度化途径不通畅和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等,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本土法治根基缺失,中国长期以来的臣民思想泛滥、公民概念缺失导致的;基于此,在第五章提出了完善公民参与的相关措施,通过创新公民的参与方式提高其主动性,培育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更好的发挥公民参与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持久的驱动力量和支撑作用,更好的建设法治中国。
【关键词】:公民参与 法治中国建设 社会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0;D62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选题意义12-13
- 1.3 文献综述13-16
- 1.3.1 西方公民参与的研究13-15
- 1.3.2 中国公民参与的研究15-16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不足16-19
- 1.4.1 研究思路16-18
- 1.4.2 研究方法18
- 1.4.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18-19
- 第2章 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19-30
- 2.1 公民的概念演变19-24
- 2.1.1 古希腊、古罗马:城邦中的公民19-20
- 2.1.2 欧洲中世纪:臣民取代公民20-21
- 2.1.3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体权利型公民21-23
- 2.1.4 现代公民:公民概念进一步发展23-24
- 2.2 公民参与的内涵24-30
- 2.2.1 公民参与的含义24-25
- 2.2.2 公民参与的内容25-26
- 2.2.3 公民参与的理论发展26-30
- 第3章 公民参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30-42
- 3.1 法治中国的内涵30-32
- 3.2 法治中国建设是公民参与保障32-36
- 3.2.1 法治为参与权提供合法的制度化的依据32-34
- 3.2.2 法治中国推动公民参与的发展34-36
- 3.3 公民参与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动力36-42
- 3.3.1 参与意识是法治建设的非制度性要素36-37
- 3.3.2 参与有利于强化法治建设的主体性37-39
- 3.3.3 参与有利于推进中国法治转型39-42
- 第4章 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2-49
- 4.1 公民参与的问题42-45
- 4.1.1 参与的主动性不足42
- 4.1.2 参与的能力欠缺42-43
- 4.1.3 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43-44
- 4.1.4 参与的盲目不理性44-45
- 4.1.5 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偏低45
- 4.2 制约公民参与的因素45-49
- 4.2.1 本土法治根基缺失45-46
- 4.2.2 公民意识缺失46-49
- 第5章 完善公民参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49-57
- 5.1 创新参与方式,增强参与主动性49-51
- 5.2 培育社会组织,拓宽参与渠道51-54
- 5.3 塑造公民性品格,增强责任意识54-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顾丽梅;;解读西方的公民参与理论——兼论我国城市政府治理中公民参与新范式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王丽萍;方然;;参与还是不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基于一项调查的考察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年02期
3 王凌燕;;公民行政参与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界;2011年05期
4 韩大元;;简论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5期
5 佟季;马剑;;2012年全国法院审理各类案件情况[J];人民司法;2013年07期
6 胡税根;李幼芸;;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多样化实践[J];人民论坛;2014年14期
7 宁骚;孔祥利;;城市拆迁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其突破——对S商店拆迁中公民参与的个案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汪习根;;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J];中国法学;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962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96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