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影响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影响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邻避冲突 群体行为 实证研究 群体动力学理论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增强。所以,政府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和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就不得不修建更多的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变电站等公益性设施。然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公众对生活环境和品质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发展和建设所引发的公共冲突问题不断增加。在该过程中由于修建一些可以对公众带来正效益,而对周围居民带来负效益的设施就会使周围居民感到不满,而通过如请愿、上访、集体抗议或者暴力对抗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最后形成一种“邻避冲突”现象。这类冲突事件给国家的全方位发展、社会繁荣与和谐和政府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全面认识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以及其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和管理群体行为,确保社会安定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害成为了考验政府部门行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难题。这是各个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并采用文献梳理法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冲突事件中个人主观的价值、认知、情绪和意志变化,将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分为群体和平抗议行为、有限阻碍行为和暴力对抗行为并对其进行界定。应于生命周期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将冲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中期和后期。通过实证研究,总结了邻避冲突下群体行为的表现差异规律,接着,在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邻避冲突发生发展的前期和中期相比,公众的“网络声讨”行为、“堵塞公共交通”行为、“围堵政府大门”行为和“阻碍公务执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2.在冲突的中期和后期,公众的以“罢”为主题的行为、“网络声讨”行为、“户外空间非暴力聚集”行为和“围堵政府大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3.个人主观因素、群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与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显著相关。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尝试性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重视与公众的互动,全面了解公众需求;进一步普及相关的知识,改变公众对邻避设施的认知,从而增强对此类设施的认同感;提升应对邻避设施冲突的能力,注重树立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
【关键词】:邻避冲突 群体行为 实证研究 群体动力学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4-17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4-15
- 1.3.2 研究的方法15
- 1.3.3 研究流程15-17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17-22
- 2.1 理论基础17-18
- 2.1.1 社会燃烧理论17
- 2.1.2 社会冲突理论17
- 2.1.3 群体动力学理论17-18
- 2.2 群体行为18-20
- 2.2.1 群体行为界定18-19
- 2.2.2 群体行为分类19
- 2.2.3 群体行为的特征19-20
- 2.2.4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20
- 2.3 邻避冲突20-22
- 2.3.1 邻避冲突概念界定20-21
- 2.3.2 邻避冲突阶段划分21-22
- 第三章 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影响模型与研究假设22-31
- 3.1 群体行为分析22-23
- 3.1.1 和平抗议的群体行为22
- 3.1.2 有限阻碍的群体行为22-23
- 3.1.3 暴力对抗的群体行为23
- 3.2 影响因素分析23-25
- 3.2.1 个人主观因素23-24
- 3.2.2 群体因素24
- 3.2.3 情境因素24-25
- 3.3 影响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25-27
- 3.3.1 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影响模型构建25
- 3.3.2 研究假设25-27
-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27-31
- 3.4.1 问卷设计背景27-28
- 3.4.2 问卷总体设计28-29
- 3.4.3 数据统计方法29
- 3.4.4 数据统计结果29-30
- 3.4.5 问卷信度分析30-31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31-45
- 4.1 邻避冲突下群体行为分析31-39
- 4.1.1 群体行为研究31
- 4.1.2 邻避冲突“前期”的群体行为31-32
- 4.1.3 邻避冲突“中期”的群体行为32
- 4.1.4 邻避冲突“后期”的群体行为32-33
- 4.1.5 邻避冲突“前期”和“中期”群体行为比较33-35
- 4.1.6 邻避冲突“中期”和“后期”群体行为比较35-38
- 4.1.7 结果讨论38-39
- 4.2 邻避冲突下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39-45
- 4.2.1 群体行为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39-42
- 4.2.2 结果讨论42-4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5-50
- 5.1 主要结论45
- 5.2 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政府应对策略45-48
- 5.2.1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把握舆论主导权45-46
- 5.2.2 积极与公众互动,全面了解公众需求46-47
- 5.2.3 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公众认同感47-48
- 5.2.4 增强应对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48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48-50
- 5.3.1 研究的不足48-49
- 5.3.2 展望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55-60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水木;论群体矛盾和群体行为[J];社会科学;1999年11期
2 曾文星;什么是家庭的群体行为?[J];心理与健康;2004年03期
3 丁水木;维护社会稳定的两个理论问题[J];党政论坛;2000年11期
4 丁水木;论群体矛盾和群体行为[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吴先超;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J];理论月刊;2005年09期
6 王纯山;“管理与改革”议[J];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01期
7 王学超;;投资者群体行为规律及其影响国外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8 吕刚;重视现代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吴克云;;群体行为心理的理性分析[J];公安研究;2007年07期
10 杨振峰;;基于社会网络的腐败群体行为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平;刘国栋;;强化法律对群体行为的控制是当务之急[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2 徐旭林;司光亚;禹海全;杨志谋;陈增强;;社会群体行为演化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3 卢山;;基于灾时网络动员导引下的群体行为研究[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4 胡斌;王志明;;个体—群体博弈的定性模拟[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5 任国友;白侠;;高校“三特生”群体行为特征的界定与教育对策[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佳树;陈毅文;王二平;;群体行为预测模型统计效力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缓缓;胡斌;蒋国银;;基于Multi-Agent模拟的项目型组织群体互动规律研究[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媛;周应祺;;鱼类群体行为录像提取数据的标定及校正[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谌东茨;;工序质量监控软件——控制图若干问题的研究[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王龙;伏锋;陈小杰;楚天广;谢广明;;群体行为与自组织合作[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股市交易中群体行为的陷阱[N];证券时报;2010年
2 《沈阳晚报》 佟丽霞;“人肉搜索”的道德借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张杨波;被遗忘的参考群体行为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武彩霞;警惕股市交易中“群体行为陷阱”[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复旦大学 刘建军;幸福社会在哪里?[N];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王君朝;日本酒俗点滴[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静;基于复杂网络的微博用户群体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苏航;群体行为理解和识别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陈世明;基于局部信息的若干群体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夏功成;企业知识群体行为的定性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田野;基于微博平台的事件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宋宏权;区域人群状态与行为的时空感知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耀晖;行人群体行为分析与识别的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郑峗;生化参数对群体行为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小超;非一致质量的多个体耦合系统的群体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梁钰雯;社会性媒体对群体行为方式和社会变迁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5 蒋平;邻避冲突下的群体行为影响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海波;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区域内群体行为分析和预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杨中元;基于神经网络的群体行为仿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严浩;群体行为视觉语义表达分析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茹立宁;群体行为的数学建模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单铭明;不同身份状态的认同融合与极端亲群体行为[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11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01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