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略论机会犯罪人格与机会犯罪性——兼谈机会犯罪刑事政策

发布时间:2017-10-17 23:30

  本文关键词:略论机会犯罪人格与机会犯罪性——兼谈机会犯罪刑事政策


  更多相关文章: 机会犯罪 机会犯罪人格 机会犯罪性 刑事政策


【摘要】:机会犯罪是与惯犯、累犯相对应的犯罪学范畴,它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它包括初犯(偶犯)、除累犯以外的再犯。随着刑事法学研究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转变,以机会犯罪人格、机会犯罪性为路径研究机会犯罪刑事政策比从机会犯罪行为本身研究机会犯罪刑事政策视野更开阔、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能促进犯罪的有效预防。
【作者单位】: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关键词】机会犯罪 机会犯罪人格 机会犯罪性 刑事政策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惯犯、累犯表明犯罪人具有明显的犯罪倾向外,其他犯罪(包括除累犯外的再犯),特别是初犯(偶犯),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或然性。这些犯罪的生成是犯罪人不健康人格、不良心理倾向和罪前情境中致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统称为机会犯罪。机会犯罪占居了社会某个阶段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J];中外法学;1995年04期

2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J];现代法学;2003年02期

3 顾婷;孙永新;汪明亮;;犯罪人格略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罗开卷;;犯罪人格视野下的犯罪预防[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5 李玫瑾;董海;;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穆继文;;浅析犯罪人格的形成过程[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7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刘文瑜;;社区矫正对象之选择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罗开卷;;刑事法中犯罪人格考量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0 孙昌军,凌辉;犯罪人分类标准新探——以犯罪人格为视角[J];犯罪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2 刘邦惠;;国内犯罪人格的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玫瑾;;犯罪人及心理问题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5 刘广三;;略论犯罪学的现实功能——兼评关于犯罪学的认识误区[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6 刘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适用的必要性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超;论家庭因素对犯罪人格生成的影响及预防[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2 巩超;犯罪人的生成机制与防控对策的社会学探析[D];福州大学;2006年

3 王晓滨;初级社会群体视野下的犯罪原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欧明艳;腐败犯罪行为生成与防控[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丁常洁;阳泉市矿区违法犯罪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志强;暴力罪犯认知风格和风险决策特点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7 王宏;犯罪过程控制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8 赵永军;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龙文进;论犯罪学视野下的同性恋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赖继;犯罪社会动因平衡机制与犯罪防控渗透策略[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05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