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论被害人的宽恕

发布时间:2017-10-28 10:08

  本文关键词:论被害人的宽恕


  更多相关文章: 被害人 宽恕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摘要】:被害人宽恕,对构建恢复性司法具有重大的影响。宽恕能够消除愤恨,让生活得以继续。宽恕能够使被害人理性地对待犯罪人,与犯罪人重建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关系。宽恕是刑事和解的基础,恢复性司法倡导合情、合理、合法的纠纷解决规则,迈向理性的和解。
【作者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空军航空大学;
【关键词】被害人 宽恕 刑事和解 恢复性司法
【分类号】:D917.9
【正文快照】: 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是“由于犯罪行为直接侵害具体权利并由此而直接承受物质损失或精神损害的人和单位”[1]。在受犯罪行为侵害后,被害人可能会因犯罪人悔改或积极赔偿等原因而表示谅解,这就是“被害人的宽恕”。在人本主义思潮不断渗入的今天,传统的报应性司法理念淡出,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文俊;任志中;;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借鉴[J];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高铭暄;张杰;;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邱帅萍;;死刑适用疑难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4 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5 温恒国;;行政责任过程说——一种对行政责任性质的新认识[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6 刘彦辉;张莉;;刑事责任归责解构[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邹兵建;刘婕;;“李斯特鸿沟”的消弭:困难与可能——以有责性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为视角的尝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4期

8 竹怀军;利子平;;“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价值的嬗变与选择——违法性错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比较考察及借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5期

9 黎邦勇;;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法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刘源;;论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中的表达与体系性地位——对刑法第十三条“但书”规定的另一种解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一;无限性的变异:《精神现象学》的内容与结构[D];武汉大学;2011年

7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吴晓霏;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程宇驰;黑格尔自由观[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晓龙;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湘潭大学;2009年

7 李灿辉;论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谢志鹏;兴奋剂犯罪刑法规制论[D];湘潭大学;2010年

9 汪曼乔;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紧跟;罪犯劳动权法律保障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2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张应立;论被害人过错与犯罪[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03期

4 邱兴隆;撩开刑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5 陈旭文;西方国家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7 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中国法学;2003年06期

8 伯恩特·许乃曼,王秀梅,杜澎;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02期

9 彭海青;;论恢复性司法[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梅;;恢复性司法框架下的社区犯罪防控[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谢怡芯;;恢复未成年人犯罪打破的和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10期

3 ;俞某抢劫案:未成年人重罪案件中的刑事和解适用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4期

4 史雪峰;;镇江市首例恢复性矫正案例报告[J];中国司法;2007年02期

5 梁晶蕊;;公安刑事侦查中和解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梁晶蕊;;公安刑事侦查中和解面临的问题及配套措施[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连宏萍;;论防控青少年犯罪的恢复性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8 乔爱民;;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价值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10期

9 桑爱英;;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31期

10 朱道华;;论轻伤害案件的处理机制重构[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克飞;;论被害人注意义务的提倡[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应引起重视[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3 王立锋;;论社区矫正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关荣华;;女性家庭被害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甘建一;;法医学被鉴定人与犯罪学中被害人的相关性探讨[A];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应引起重视[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瑞山;王正修;;40例碎尸案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8 陈玉范;;关于环境犯罪被害人问题的一孔之见[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国玲;王海涛;;著作权犯罪被害人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10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连勇邋王丽颖 本报记者 吕瑞东;为了社会效益最大化[N];吉林日报;2008年

2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李欣;社区矫正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具体制度展开[N];检察日报;2008年

3 陈刚;“官”“员”参与刑事和解促和睦[N];法制生活报;2009年

4 邹云翔;对于潜在被害人予以特殊保护并无不妥[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焦树文邋张志勇;被害人家属送锦旗:三年沉冤今昭雪[N];北方法制报;2008年

6 刘英 本报记者 陈宝琨;非法集资类案件 盯紧老年人[N];检察日报;2010年

7 本报通讯员 王志凯;业余职业竟是“抢夺”[N];检察日报;2011年

8 记者 蒋永利;“12·16”特大抢夺案告破[N];延边日报;2009年

9 贾丽英 吴小军;冒充军警人员犯罪为何易于得逞[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旭阳邋杨宪银 高平;立体化 犯罪防控体系的必然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张波;罪过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吕泽华;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与规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诺敏;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段冬梅;重整羞耻理论之解读与本土化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黄玉良;从恢复性司法的视角看我国农村犯罪惩罚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支文奇;未成年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探索[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李海明;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新论[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华丽;社区矫正理论和价值基础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赵迎芳;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完善[D];山东大学;2006年

8 甄宏;我国社区矫正的特殊群体[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牛守强;律师与社区矫正[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毕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理念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7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07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