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研究:性别、年龄与犯罪
本文选题:犯罪趋势 + 生命周期 ; 参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01期
【摘要】:研究生命周期内的犯罪分布,可掌握犯罪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2010年所审理的2461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20岁左右达到犯罪最高峰。男性犯罪的多发段是20-24岁,25岁以后犯罪急剧减少;女性在20-28岁及37-41岁出现两次犯罪多发期。受财产犯罪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犯罪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非财产犯罪中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犯罪人的年龄对犯罪有影响。开展人口犯罪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犯罪人的群体特征和背景因素,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rime in the life cycle, the sex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ender can be grasped. Shanghai Pudong New District people's Court and Zhengzhou Jinshui District people's Court in 2010 heard 2,461 adult crime cases, men and women around the age of 20 to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crime. The most common stage of male crime is from 20 to 24 years of age after 25 years of age, and women between 20 and 28 years old and 37 to 41 years old have two crime frequent perio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operty cr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crime of male and female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However, the age of male and female offenders was not found in non-property crimes. The research on population criminolog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e criminals, so as to manage and control the social order effectively.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强;;双重转型中的农民工犯罪趋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昌荣;;洗钱犯罪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春山;李维国;;入世后的犯罪趋势及遏制政策刍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陈武;;加入WTO对中国犯罪趋势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4 于萌;王婷;;从自由致富到失序——社会转型期犯罪趋势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舒海军;;税务人员职务犯罪问题探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7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戴宜生;;首重实证——世纪之交对犯罪理论研究的期望[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隋光伟;;群体犯罪现象范畴述议——现代犯罪社会学的犯罪概念、原因及方法[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10 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的未来展望[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捷 记者 陈鹏;经济领域五种犯罪趋势[N];大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建国;杨安和在保德县检查指导工作[N];忻州日报;2006年
3 刘齐朝;白城铁警启用三级预警机制[N];人民公安报;2006年
4 宗合;当前职务犯罪:十大趋势 四大警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5 李柱生;科技让我们事半功倍[N];人民公安报;2005年
6 ;市公安局服务“开放年”活动具体措施[N];抚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江鹏;“平安渭南”提升公众安全感[N];渭南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剑雄;全市公安工作会议召开[N];忻州日报;2006年
9 董小波;网络犯罪“平民化” 1块5毛就可黑一台电脑[N];经理日报;2007年
10 徐启生;社会犯罪考验美国[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清郎;中国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江传宝;转型社会的秩序变动与犯罪变化[D];安徽大学;2006年
2 刘磊;青少年犯罪研究与立法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姜金红;当前中国女性犯罪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张荣荣;论监听的法律规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慧;广西地区打击跨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调研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邹睿;港澳台黑社会向大陆转移与扩散的原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白丽华;论网络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佳;刑事政策视野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7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88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