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警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警察大学 + 通识教育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09年17期
【摘要】:文章以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为例,对二者通识教育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将通识教育与警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办学理念、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各具特色。
[Abstract]:Taking Taiwan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and Korea Police University as exampl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between them. Taiwan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and South Korea Police University combine general education with police education organically. The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school idea, institution sett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
【分类号】:D63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业成;刘依强;赵薇;;设计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培养方案[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金浩;对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杨斌;从我国大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看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杨永华;;法学本科素质教育与培养模式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杨杏芳;;论妨碍大学文化创新的影响因素——兼论什么样的大学才有资格和能力进行文化创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期
7 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的生态平衡[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5期
8 王建平;;中国语境下人文教育遮蔽与人文精神失落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9 陈兴明;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进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04期
10 汤智;;专业教育模式当代变革的基本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金浩;;对艺术类院校——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勃;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态化配置与培植[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昕红;专业主义视野下的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廖益;大学学科专业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琰;普通高校整体化教学楼群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克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晓丹;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黄华;中国管理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伟;大学校园空间布局的可生长性的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力;当代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形态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郑成兵;军队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改革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2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3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中国哲学史;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焕舟;;从认知的角度思考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世纪桥;2011年11期
2 阮浩;;监狱民警教育培训课程的建设[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孙健;徐飞;;“三位一体”体系下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探析——以“全国高校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研究对象[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4 钟飞;杨安运;;给养勤务学课程建设的变迁与思考[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黄联英;;浅议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J];学理论;2011年23期
6 杨海晴;;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7 张胜利;;英国法学本科教育和律师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以英国西英格兰大学(UWE)法学院为例[J];天津法学;2011年02期
8 李楠;;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之比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7期
9 张鸿来;;江苏省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1年08期
10 刘军;;公安院校开设信息化警务课程刍议[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传森;;面向21世纪场、波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认识[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乔文孝;;抓好新专业全面建设的几个环节[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丽滨;;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4 樊玉梅;于鹏;常彦忠;段相林;;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闫宏宇;张勤;;适应课程建设需要 重视教材建设质量[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巫建;黄帅军;陈乐洋;;设计艺术通识课设计概论课程建设研究[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原彬;邹玉堂;陈阿贵;张凯峰;;工程图学教育中的三维CAD课程[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卢铁兵;崔翔;张卫东;尹浩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马世红;王煜;侯晓远;戴乐山;戴道宣;;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介绍新版《近代物理实验》教材的特色[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向锋;刘军;丁斗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建设探讨[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英 周明圣;在地震中显露课程建设精品本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王晓渔;通识教育的三种误读[N];文汇报;2008年
3 高峰枫;通识教育读本之“欠通”[N];东方早报;2008年
4 施志高;通识教育:通俗化还是教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梦薇;高校“试水”通识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武汉大学 冯惠敏;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7 徐一川;没有制度化的通识教育堪忧[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赵柘锦;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N];厦门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贺林平;大学通识教育,何时不再“混学分”[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6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7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苏;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建设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4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苏志勇;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梁海霞;陕西省普通高校通识课程内容体系设置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7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88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