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时空分析——来自广东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调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鹏;李锦涛;马伟;;犯罪热点的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李建光;;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8期
3 张宝义;;青少年犯罪的日时点分布特征及分析——以天津市为背景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费梅苹;;青少年犯罪情境研究——以上海22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3期
2 单勇;;城市中心区犯罪热点制图与防卫空间设计[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3 单勇;阮重骏;;城市街面犯罪的聚集分布与空间防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犯罪制图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6期
4 邹亚娟;;空间统计学研究进展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12期
5 沈子华;;青少年犯罪的“激情”与基本权利保护——从“药家鑫杀人案”到“少女毁容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李杨婧;吴升;;我国犯罪时空分析方法综述[J];微型机与应用;2014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洁华;李建松;谢跟踪;康燕;李少伟;;基于GIS的海南省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统计分析[J];测绘科学;2008年06期
2 贺日兴;;犯罪制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新领域[J];测绘通报;2006年06期
3 张松林;张昆;;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Moran指数和G系数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4 汪兰香;陈友飞;李民强;林广发;;犯罪热点研究的空间分析方法[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陈亮;;犯罪制图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颜峻;袁宏永;疏学明;钟少波;;用于犯罪空间聚集态研究的优化聚类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殿明 ,司书中 ,王军;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年02期
2 王淑玉;网络时代青少年审美时尚与审美文化解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年04期
3 李琳琳;;关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影响的调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卢兴治;;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5 张宝义;青少年犯罪的季节性特征及原因探析[J];青年研究;2002年05期
6 于淑芬;关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
7 邵萍英;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杨晓梅,田丽敏;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丛梅;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及其控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06期
10 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刘宝山;;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7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8 方继民;傅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许宝宇;;试论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10 潘松萍;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读[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汉中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N];汉中日报;2007年
2 高志平;桃江 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何秀林;青少年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4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陈彦;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N];中山日报;2008年
5 张志鹏;宗教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机制何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秦雪 周丹丹;双塔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绩斐然[N];朝阳日报;2009年
7 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 姚毅飞;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N];今日信息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吴杰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N];潮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翟帆;青少年的未来不应被网络所透支[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记者 侯国胜 孙晓清;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N];商丘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李瑞;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伟;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宋玉;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刘世雄;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春燕;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人口学特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尉海波;青少年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五全;湖南某市青少年犯罪基本状况的调查报告[D];湖南大学;2012年
10 李向健;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规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7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80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