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犯罪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20:20
本文关键词:激情犯罪研究
【摘要】:在各方面发展都处于转型期的当前中国社会,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也出现了差距,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区别,,这些差距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层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凸显。日益加剧的竞争使得人们所承受的生活上、心理上的压力也不断增大,而很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的调节压力、释放情绪,在一些不良因素和负面情绪的刺激下,当正当途径受阻时,就会最终使他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涉及情绪犯罪,特别是激情犯罪的案件,这些案件的行为人往往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激情犯罪这一概念也不断的被司法界和社会舆论所提及。但是,由于我国的刑法对于激情犯罪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法官在判案时对量刑和处罚没有可以依据的统一标准,这从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司法的随意性。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同时研究分析了其他国家对激情犯罪的相关立法现状,以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激情犯罪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制的完善产生积极影响,并指导我国的司法实践,使激情犯罪得到最大程度的预防,以保障社会的安定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激情犯罪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激情犯罪的概述、激情犯罪的产生原因、激情犯罪的认定标准以及激情犯罪的刑法规制及预防。在本文的落脚点和最重要的规制及预防部分,主要是在分析继承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的成果和考察外国关于激情犯罪的立法和司法的过程中,从行为人的个体方面、社会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综合进行,得出激情犯罪的预防和规制措施。
【关键词】:激情 激情犯罪 情绪的动力性 刑事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17;D92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4
- 第一章 激情犯罪概述14-23
- 第一节 激情犯罪的概念14-18
- 一、 激情犯罪理论的历史沿革14-15
- 二、 激情犯罪的定义15-16
- 三、 激情犯罪与情绪犯罪16-17
- 四、 激情犯罪与消极心境犯罪17-18
- 第二节 激情犯罪的特征18-21
- 一、 突发性18-19
- 二、 暴力性19
- 三、 随意性19-20
- 四、 情绪性20
- 五、 行为后果严重性20-21
- 第三节 激情犯罪的分类21-23
- 一、 根据心理特征进行分类21-22
- 二、 根据主体表现进行分类22
- 三、 根据犯罪诱因进行分类22-23
- 第二章 激情犯罪产生的原因23-32
- 第一节 激情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23-24
- 一、 激情情绪的动力性23-24
- 二、 激情情绪动力性的主要表现24
- 第二节 激情犯罪产生的主观原因24-27
- 一、 个体内在的心理缺陷24-26
- 二、 个体心理失衡26-27
- 第三节 激情犯罪产生的客观原因27-32
- 一、 被害人因素27-28
- 二、 社会原因28-32
- 第三章 激情犯罪的认定32-41
- 第一节 激情犯罪认定的四要素32-38
- 一、 起因要件32-34
- 二、 时间要件34-35
- 三、 对象要件35-36
- 四、 主观要件36-38
- 第二节 激情犯罪与相关犯罪的辨析38-41
- 一、 激情犯罪与临时起意犯罪的辨析38-39
- 二、 激情犯罪与义愤杀人的辨析39-41
- 第四章 激情犯罪的规制及预防41-51
- 第一节 激情犯罪的法律规制41-47
- 一、 激情犯罪的立法必要性分析41-42
- 二、 激情犯罪的处罚原则42-44
- 三、 激情犯罪的立法体例44-47
- 第二节 激情犯罪的预防47-51
- 一、 激情犯罪的个体预防47-48
- 二、 激情犯罪的社会预防48-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7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7-58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微;牟永和;;死刑裁量应介入非理性因素的考量[J];法学杂志;2010年01期
2 胡学相;许承余;;激情犯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J];法学评论;2011年02期
3 陈航;对激情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J];法学评论;1995年06期
4 陈和华;;激情犯罪不宜从轻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从“药家鑫杀人案”导入[J];法学;2011年05期
5 张蕾;张兰兰;;冲动的惩罚——关于激情犯罪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6年20期
6 李丹;张银丽;;从王斌余杀人案看激情犯理论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7 江仁宝;激情犯罪的特点与防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4期
8 李玫瑾;;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解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郭子贤;论情绪型犯罪[J];公安研究;2000年03期
10 应雪薇;;未成年人激情犯罪与刑事责任浅析[J];消费导刊;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527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52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