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
本文关键词:回顾与展望: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刑事犯罪 青少年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 研究重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组建了群众性学术团体,建立了新兴学科,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开辟了犯罪学在新中国走上复兴与发展的道路,填补了青少年立法的空白,促进了司法改革和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青少年犯罪得到较好的控制。但21世纪青少年犯罪仍然是社会治安的重要风向标,青少年犯罪始终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少年犯罪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经济发展与青少年犯罪、社会环境变迁与青少年犯罪、城市化与青少年犯罪等应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点。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关键词】: 刑事犯罪 青少年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 研究重点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最富有梦想的群体。它使人们浮想联翩:什么上天鹏程万里,探索太空美景;什么潜海入底,勇于捉拿蛟龙;什么入地敢于指点阎王大帝等等。回到真切的现实,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则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的幸福、安康,关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殿明 ,司书中 ,王军;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年02期
2 王淑玉;网络时代青少年审美时尚与审美文化解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年04期
3 李琳琳;;关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影响的调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卢兴治;;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5 张宝义;青少年犯罪的季节性特征及原因探析[J];青年研究;2002年05期
6 于淑芬;关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
7 邵萍英;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杨晓梅,田丽敏;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丛梅;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及其控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06期
10 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刘宝山;;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7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8 方继民;傅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许宝宇;;试论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10 潘松萍;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读[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汉中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N];汉中日报;2007年
2 高志平;桃江 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何秀林;青少年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4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陈彦;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N];中山日报;2008年
5 张志鹏;宗教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机制何在[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秦雪 周丹丹;双塔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绩斐然[N];朝阳日报;2009年
7 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检察院 姚毅飞;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N];今日信息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吴杰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N];潮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翟帆;青少年的未来不应被网络所透支[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记者 侯国胜 孙晓清;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N];商丘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李瑞;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伟;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宋玉;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刘世雄;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春燕;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人口学特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尉海波;青少年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五全;湖南某市青少年犯罪基本状况的调查报告[D];湖南大学;2012年
10 李向健;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规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85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58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