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区参与治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区参与治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推进,公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富足与社会繁荣的同时,也逐渐感受到粗放发展方式产生的附属品—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与痛苦。同时,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较大幅度提高使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各类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矛盾纠纷逐年增多,各类有关环境污染的投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公众与企业对立、公众与政府对抗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和蔓延,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本文以环境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从属于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支,是以环境污染为主要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界定和厘清环境群体性事件为实现有效治理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其复杂的原因。表象来看是由于政府在唯GDP论的经济大背景下,允许部分污染项目建成投产造成社会公众背负环境污染的恶果,引发公众的不满与怨恨。深层次来看则是由于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不合理,公众利益诉求渠道的闭塞,社区组织的缺位以及公众维权意识的萌发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深刻反映了我国严峻的社会形势和脆弱的政府公信力,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存在缺陷。通过审视政府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方式不难看出,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法较简单粗暴以及无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是制约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改革传统治理模式,尝试转变以往由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和以行政主导为基本特征的治理模式,主张以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和公共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构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区参与路径。再次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是最接近群众、并且具有社会权威的机构,在避免、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和制度架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由社区组织来承接居民诉求,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一方面,环境群体性事件多爆发在社区,社区居民既是环境污染主要受害者,也是群体性事件主要参与者。另一方面,社区组织能够及时发现并承接居民利益诉求,通过与政府对话,发挥下情上达的功能,推动社会行为的规范化、有序化,防止社会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社会冲突的发生。构建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路径,需要社区端正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作为群众自治以及群众意见表达、反馈机构的责任,通过整合、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政府与居民之间作为一个中介力量进行主张的下情上达。本文从对居民利益的引导、提供居民利益表达平台、监测居民潜在矛盾、代表居民与强势组织谈判、冲突后期为居民提供生活帮助五个方面,探究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路径,明确了社区组织在预防和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并解释了其意义所在。旨在为社区组织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导。然而,我国的社区管理总体上还是由政府主导,独立性不高,专业水平低,大多数社区并不能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是成为了处处向政府伸手,仰政府鼻息的附庸。为保障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根据社区治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尝试性的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第二,支持社区组织发展,推进社区职能的完善。第三,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第四,促进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社区居民责任意识。只有通过制定和优化社区参与制度,优化社区队伍,大力支持社区组织发展,才能让社区组织真正参与到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 社区 社会治理 社区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1.43;D669.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3
- 1.2.1 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研究现状10-11
- 1.2.2 环境群体性事件特点研究现状11-12
- 1.2.3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13-15
- 1.3.1 研究思路13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3.3 研究方法14-15
- 1.4 本文的创新观点15-16
- 2 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其社区参与治理的概念界定16-25
- 2.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及成因16-21
- 2.1.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16-19
- 2.1.2 当前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概况19
- 2.1.3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辨析19-21
- 2.2 社区及其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概念辨析21-25
- 2.2.1 社区的概念及特征21-22
- 2.2.2 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22-23
- 2.2.3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概念界定23-25
- 3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理论基础25-29
- 3.1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理论依据25-26
- 3.2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必要性26-27
- 3.3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可行性27-29
- 4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29-34
- 4.1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现状及问题29-31
- 4.1.1 事前预防阶段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29-30
- 4.1.2 事中控制阶段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30
- 4.1.3 事后反馈阶段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30-31
- 4.2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31-34
- 4.2.1 事前预防能力不足的原因31-32
- 4.2.2 事中控制能力不足的原因32-33
- 4.2.3 事后反馈能力不足的原因33-34
- 5 社区参与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路径34-38
- 5.1 事前预防的社区参与路径34-35
- 5.2 事件化解的社区参与路径35-38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38-42
- 6.1 研究结论38
- 6.2 政策建议38-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民安;慎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4期
2 刘忠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9期
3 王昭耀;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9期
4 齐岩兴,方芳;浙江省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对策[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5 戴纲;“新化西河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周忠伟,叶松;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龙庆相;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8 宋昭君,曹扎根,李颖忠;强化信息收集 切实把握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J];公安研究;2000年05期
9 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10 王大明;正确处理和预防群体性事件[J];求是;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3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董v,
本文编号:632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3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