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犯罪被害人视角下的被害原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仇恨犯罪被害人视角下的被害原因研究
【摘要】:“仇恨犯罪”这一词语最早源于美国。实际上,早期美国学者认为仇恨犯罪是指由偏见引发的犯罪行为,即美国所研究的仇恨犯罪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犯罪者基于对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等多方面的偏见所形成的一种犯罪行为。而相较于美国的“偏见犯罪”,我国现在所研究的仇恨犯罪则是指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以仇恨为动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冲击的类型化刑事案件。由于中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仇恨犯罪也越来越呈现出类型化、群体化等特征。近年来,由于仇恨犯罪不断发生,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也将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仇恨犯罪。本文笔者通过分析古代中国以及国外的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现代中国仇恨犯罪案例材料,采用文献阅读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被害人视角对仇恨犯罪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更全面的分析仇恨犯罪产生的原因,并能够对仇恨犯罪的相关法律责任更加合理的界定。本文笔者先从典型案例入手,通过介绍四个典型的仇恨犯罪的案例,从被害人的角度将我国仇恨犯罪划分为“仇官犯罪”、“仇富犯罪”、“仇医犯罪”和“仇弱犯罪”这四大类型,并提出了可以将仇恨犯罪进行类型化分析研究的结论。接下来笔者就对仇恨犯罪的被害人进行类型化分析研究。这一部分笔者主要叙述了仇恨犯罪被害人类型化分析的意义以及仇恨犯罪被害人的四个特点。而本文的重中之重则是在类型化分析仇恨犯罪被害人的前提下,分类讨论四种仇恨犯罪产生的原因。即对于“仇官犯罪”而言,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存在“仇官心理”,对官员抱有偏见,虽然他们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内心里他们却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反而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这样的心理导致一些“仇官犯罪”的发生;而网络上针对官员这一群体的不实、不良报道也是“仇官犯罪”产生的一大原因;当然,从被害人自身的角度出发,某些个别官员的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行为也是此类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而对于“仇富犯罪”而言,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期,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社会在此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的现状,这就使得一些偏激的人对于富人群体产生嫉妒心理,进而实施了犯罪;而中国古代“杀富济贫”的思想也影响着一些人,他们认为针对富人实施犯罪不仅仅没有触犯法律还应当受到赞扬,这也是“仇富犯罪”产生的一大原因;因为当前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全畅通,导致一部分人产生报复富人,报复社会的心理,这也是此类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某些富人的不当言行也会导致此类犯罪的产生。对于“仇医犯罪”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资源分配还不均匀,这就导致大地方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地方、小医院冷冷清清,使得医患之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仇医犯罪”的发生;而有些患者由于对医疗技术缺乏认识,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当诊疗结果不令她们满意时,有些人就会针对主治医生进行暴力犯罪;当然,某些个别医生存在医德的缺失,某些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这都是“仇医犯罪”产生的原因。对“仇弱犯罪”而言,由于社会转型期产生各种新的矛盾,而有一些人不但不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反而产生严重扭曲的心理,他们将对生活和社会的不满发泄到他人的身上,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欺软怕硬,所以他们便将自己的愤恨、不满全都发泄在比自己还弱小的人身上,甚至有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而制造群体性事件报复社会;而社会也没有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和健全的安保措施来保护这些“弱势群体”,使得这类犯罪人屡屡得手。笔者通过对这四类“仇恨犯罪”产生原因的详细分析,以期为仇恨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并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最终为我国预防和治理仇恨犯罪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仇恨犯罪 被害人 被害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一、问题的提出13-20
- (一)仇恨犯罪案件概览13-17
- (二)仇恨犯罪的问题分析17-20
- 二、仇恨犯罪被害人的类型化分析20-27
- (一)仇恨犯罪被害人类型化分析的意义20-22
- (二)仇恨犯罪被害人的特点22-27
- 三、不同类型仇恨犯罪的原因分析27-40
- (一)“仇富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27-31
- (二)“仇官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31-33
- (三)“仇医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33-36
- (四)“仇弱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36-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东;试论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陈晓娟;;试论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由一起抢劫杀人案引起的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付超;;犯罪被害人责任制度构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晓娟;;论犯罪被害人责任[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张建荣;论犯罪被害人的本质特征[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大谷实,黎宏;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02期
7 田思源;论犯罪被害人的社会支援[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4期
8 裴向云;王芳;;略论犯罪被害人的地位及权利保护[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陈巧燕;;关于商业秘密犯罪被害人的实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2期
10 孙博;;关于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路红青;;试论现代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在我国构建之必要性与具体设计[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董士昙;;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及其建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张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联邦犯罪被害人法》简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阿地力江·阿布来提;;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对象的范围问题——由一起杀人案引起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冯卫国;刘莉花;;对我国构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若干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陈玉范;;关于环境犯罪被害人问题的一孔之见[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T3光杧;;台pc地S@犯罪被害人保媤法之恑用[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丁英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国玲;王海涛;;著作权犯罪被害人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军明;;论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的展开[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能;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刻不容缓[N];检察日报;2006年
2 记者 罗书臻;大陆居民首次从台湾获得被害人遗属补偿金[N];人民法院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文蕙;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园园;犯罪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对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江益函;仇恨犯罪被害人视角下的被害原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马方飞;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李常胤;论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及救济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瑛;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涂云青;和谐社会背景下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完善之探讨[D];复旦大学;2010年
7 王晓艳;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何志国;论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王小金;环境犯罪被害人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10 崔天送;犯罪被害人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3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1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