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挫折—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挫折—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历经百年发展的挫折—攻击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犯罪动机、心理成因的分析模式,该理论对中国当前频发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具有独到的解释力,尤其基于外罚性反应和无罚性反应对极端暴力犯罪报复动机因果链条形成的分析更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挫折—攻击理论主张对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预先进行心理预防,通过确立心理预防纲要、以心理画像技术评估危险人格、开展分类心理预防、提供心理援助与社会支持等举措,构筑专业且实用的犯罪心理预防体系。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挫折—攻击理论 极端暴力犯罪 心理预防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与空间防控对策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3YJC820013)
【分类号】:D917.2
【正文快照】: 作为西方犯罪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挫折—攻击理论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理论为分析罪犯心理成因及设计心理预防策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年来极端暴力犯罪在中国频发,此类案件的犯罪人有很多在平时生活中并没有暴力表现,甚至有些还被认为是脾气温和的好人。那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建生;周树华;;社会学视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J];公安研究;2011年11期
2 靳高风;;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董士昙;;个体极端暴力犯罪及其心理问题剖析——以校园暴力袭童案为主要分析样本[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单勇;阮重骏;;城市街面犯罪的聚集分布与空间防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犯罪制图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6期
5 单勇;;空间治理:基于犯罪聚集分布的综合治理政策修正[J];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1期
6 张晶;刘焱;;论犯罪欲抑制及其心理预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程婧;;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画像和心理预防[J];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8 刘甜芳;杨莉萍;;心理预防概念的更新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雍自元;;犯罪被害人过错立法与司法规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6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7 陈利;;游戏性犯罪的主要特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梁新民;;迢迢皈依路——周晓枫散文简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10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秀玲;;中蒙保护未成年人之刑法比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6 赵宝成;闫秋芹;邵栋豪;;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以中国犯罪学研究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于阜民;郭永智;;构建犯罪现象范畴——再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10 王治建;夏强;;网络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坤;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7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8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程安霞;“走”出来的“亲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培;女性角色变迁与女性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彭艳林;论我国高校职务犯罪之防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胡s,
本文编号:715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1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