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22:41
本文关键词: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日新月异的发展,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规模、频率日益扩大,具体来说,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在由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贫富差距的增加,社会出现了更多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间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社会运行的种种机制暂未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能充分匹配,一些社会矛盾无法及时化解,而形成的很普遍的社会现象。群体性事件具有很多特点。究其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公安机关是具有公安行政和刑事司法权的机关,具有武装性质,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安全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部门,是社会正常、稳定治安秩序的主要保持力量,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应对群体性事件,协助党委、政府平息事态,稳定秩序的任务。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有一部分地方政府把公安机关看做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主体,由公安机关负责处置工作,更有甚者只想动用警力直接进行压制,进而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群体性事件具有的诸多特点,使得应对它成为一项系统性、体系性的工作,需要党委政府牵头负责,各相关单位相互沟通合作,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不可能担负起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大部分工作。而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和人本、和谐的新要求,对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一来,公安机关在维护正常治安秩序,预防人民群众自身及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更要保障人民群众自身利益诉求得以充分体现。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顺利缓和群体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又能维持警民和谐,是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及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剖析了当前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并结合公安机关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应当扮演好的角色及应当发挥的诸多作用,对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原则和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公安机关正确履行职责,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安全秩序,全面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第一部分,引言。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第二部分,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表现出来的特征、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起特定的组或不特定多数临时的团体,为了共同利益共同实施的一些没有法律依据的集体游行和集会,,会出现阻断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闹事等现象,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它具有诸多特点,如诉求利益多样、引发原因多样、详细的策划性、表现的问题复杂多样及对抗冲突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对群体性事件导致的政治方面的危害、经济方面的危害、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法律意识的损害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群体性事件在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呈现出的更多的“旁观者”直接参与群体性事件、事件的组织策划程度日益明显、事情的性质向复杂性转变、境外力量干预推动利益诉求转化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对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了剖析。提出当前,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存在缺乏相关法律规定、预警机制不健全、情报信息搜集报送不畅、现场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第五部分,阐述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在正确认识公安机关在应对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当发挥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出公安机关应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坚持处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健全的处置机制,通过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不断提升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公安机关 处置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7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研究目的10
- 2.研究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1-13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3-14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5
-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14-15
- 2.采用的研究方法15
- (四) 创新点与不足15-17
- 1.创新点15
- 2.不足15-17
- 一、 群体性事件概述17-22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17
- (二)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7-18
- 1.利益多重性17
- 2.诱因多样性17-18
- 3.组织策划性18
- 4.矛盾复杂性18
- 5.对抗激烈性18
- (三)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8-22
- 1.社会的发展不平衡19
- 2.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19
- 3.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19-20
- 4.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增强20-21
- 5.社会管理层工作不力21-22
- 二、 群体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发展趋势22-28
- (一) 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22-25
- 1.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危害22-23
- 2.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危害23
- 3.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23-24
- 4.群体性事件的意识危害24-25
- (二) 发展趋势25-28
- 1.更多围观群众直接参与25-26
- 2.事件的谋划者进行详细策划的情况多发26
- 3.事件的性质向复杂性转变26-27
- 4.境外力量干预导致利益需求的变化27-28
- 三、 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28-33
- (一) 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28
- 1. 对处置主体没有明确表达28
- 2. 缺少专门的成文法规定28
- 3. 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28
- (二) 预警机制不健全28-29
- 1. 缺乏独立的应对机构29
- 2. 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29
- 3. 缺乏及时准确的公告机制29
- 4. 缺乏完善的处置预案29
- (三) 情报收集渠道不畅通29-31
- 1. 缺乏信息来源渠道30
- 2. 信息传递网络不健全30
- 3. 信息处理不及时30-31
- (四) 现场处置能力不强31-33
- 1. 职责不明导致处置无序31
- 2. 反应迟缓造成控制不力31-32
- 3. 事后安抚工作不到位32-33
- 四、 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33-42
- (一) 正确认识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作用33-35
- 1.角色33-34
- 2.作用34-35
- (二) 坚持正确的处置原则35-37
- 1.主管者负责原则35-36
- 2.快速控制原则36
- 3.疏导为主原则36
- 4.迅速处置原则36-37
- 5.预防为主原则37
- (三) 构建健全的处置机制37-42
- 1.注重情报搜集机制建立37-39
- 2.建立党政主导矛盾化解工作机制39-40
- 3.建立扁平化快速反应机制40-41
- 4.建立教育为主调解机制41
- 5. 建立善后处理工作机制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4
- 附录44-46
- 后记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安呈斌;;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J];公安研究;2007年10期
2 赵丽;;城市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8年07期
3 唐正繁;;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4 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5 王郅强;转型期我国城市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6 沈惠章;;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思考[J];政法学刊;2006年04期
7 罗瑞林;;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J];政法学刊;2006年04期
8 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907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0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