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辩交易制度在我国构建之适用性探析
本文关键词:侦辩交易制度在我国构建之适用性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侦辩交易 辩诉交易 侦查讯问 利弊权衡 监督制约
【摘要】:侦辩交易是指侦查机关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主动供述与合作,以不立案、减少认定涉嫌罪名、涉案金额或就低适用强制措施以及尽快结案等为条件,与犯罪嫌疑人或其辩护人进行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的制度。侦辩交易是移植于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并中国化的概念,通过侦查活动中的交易,可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主动供述,侦破那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对于节约诉讼资源,提高侦查效率,缓解积案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侦辩交易制度,但是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不少侦辩交易的现象,侦查机关运用侦辩交易手段破获了大量不易侦破的案件。但是,由于这种方式没有相关法律进行规制,实践中无法可依,无规可循,导致侦辩交易有违法行使权力的嫌疑,不利于树立法律权威。笔者在借鉴欧美辩诉交易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的司法大环境,指出构建我国侦辩交易制度的现实基础以及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我国侦辩交易制度的具体设想。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侦辩交易概述。介绍侦辩交易的产生背景,即是在借鉴美国辩诉交易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化概念,进而参照辩诉交易的概念,提出侦辩交易的概念。对比国内现行法律与侦辩交易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指出我国的立法趋势适合侦辩交易制度的构建。再比较国外的相关法律制度,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合理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侦辩交易制度。第二部分,侦辩交易制度构建的正当性及可行性分析。首先论证构建侦辩交易制度的正当性,即我国刑事案件破案率整体偏低;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已经开始运用侦辩交易手段;侦辩交易可以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侦辩交易有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侦辩交易是调和法律价值冲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更新刑事诉讼理念。再论证构建侦辩交易制度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法律层面的可行性分析;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分析;政策层面的可行性分析;舆论层面的可行性分析。经过上述论证,最终阐明侦辩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构建具备正当性及可行性。第三部分,侦辩交易在实践中的运行困境。由于侦辩交易在我国属于比较前沿的法律问题,相关理论不成熟,导致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公正价值受到质疑;侦辩交易是否会被滥用;侦辩交易内容的效力如何确定;侦辩交易由谁监督;侦辩交易是否会损害被害人利益。以上质疑的存在将阻碍侦辩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构建,在设计侦辩交易制度时必须妥善解决。第四部分,侦辩交易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具体设想。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构建我国侦辩交易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设想展开论述,即立足国情原则、自愿性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正与效率并重原则、被害人参与原则。侦辩交易制度具体内容的设计,应该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明确侦辩交易的适用条件,即在何种情形下可以进行侦辩交易;其次要限制侦辩交易的适用范围,即哪些案件可以适用侦辩交易。由于侦辩交易在我国属于新的领域,所以制度构建必须循序渐进,不能将适用范围规定的太广;再次要规范侦辩交易的适用程序;再次要确保侦辩交易协议的法律效力,防止侦辩交易协议达成后双方违约;最后要建立侦辩交易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侦辩交易在合法合理的环境下进行,杜绝钱权交易等暗箱操作问题。
【关键词】:侦辩交易 辩诉交易 侦查讯问 利弊权衡 监督制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2;D91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侦辩交易概述12-19
- (一)侦辩交易概念的提出及实践现状12-14
- (二)侦辩交易与相关概念比较研究14-16
- (三)两大法系相关制度的考察研究16-19
- 二、侦辩交易制度构建的正当性及可行性分析19-26
- (一)侦辩交易制度构建之正当性19-23
- (二)侦辩交易制度构建之可行性23-26
- 三、侦辩交易在实践中的运行困境26-31
- (一)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27
- (二)公正价值受到质疑27-28
- (三)侦辩交易是否会被滥用28
- (四)侦辩交易内容的效力如何确定28-29
- (五)侦辩交易由谁监督29-30
- (六)侦辩交易是否会损害被害人利益30-31
- 四、侦辩交易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具体设想31-39
- (一)构建侦辩交易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1-34
- (二)侦查讯问交易制度的具体构想34-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明;辩诉交易与正义保障[J];江海学刊;2003年03期
2 王鹏;关于确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3年06期
3 苟晓平;辩诉交易制度研究——由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引起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3年05期
4 郭冰,赵静;论辩诉交易与坦白从宽——对我国首例辩诉交易案适用依据的质疑[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洪星;确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的可行性之我见[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李文玉;中国式辩诉交易之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7 道格拉斯·D·盖德拉兹,方金刚,许身健;我们一定要“封杀”辩诉交易吗?——批评辩诉交易的核心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8 冀祥德;辩诉交易:移植与本土化——一种考量中国国情的叙事[J];当代法学;2004年01期
9 虞浔;“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移植的理性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付莹;论辩诉交易中的辩证观[J];甘肃农业;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立新;张卓明;;美国与加拿大的“辩诉交易”实践之比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2 刘涛;成武利;;论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实践及制度完善[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冯昀;;辩诉交易能否在我国畅行[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4 陈敬明;;辩诉交易在国际刑事审判中的实践及展望[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小鸡原理”与辩诉交易[N];检察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景义 李文广 赵炳松 本报通讯员 权伍琦;聚焦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卫东 刘计划;辩诉交易能否洋为中用[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法学博士 章敬平;2002:辩诉交易第一案[N];经济观察报;2012年
5 冀勇;日法制审议会讨论“辩诉交易”立法[N];法制日报;2014年
6 陈绍平;建立中国辩诉交易诉讼制度之我见[N];证券日报;2004年
7 法言;刑事领域中的辩诉交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杨悦新;理性看待辩诉交易[N];法制日报;2002年
9 程计山;“辩诉交易”的基础是什么[N];法制日报;2005年
10 郭小兵;我国应引进辩诉交易[N];法制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宇;辩诉交易下的公正与效率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付晓华;我国引入辩诉交易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伟丽;被害人与辩诉交易[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杨卫玲;对中国引进辩诉交易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廷婷;辩诉交易主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6 张金艳;辩诉交易及其中国化探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赵宇佳;辩诉交易的比较法考察与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徐佳红;论我国引进辩诉交易的可行性[D];郑州大学;2005年
9 李治霖;论辩诉交易[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王伟;美国辩诉交易述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5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8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