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史及法史学研究反思——兼论学术研究的规律
本文关键词:中国法史及法史学研究反思——兼论学术研究的规律
【摘要】:中国法史及法史学的研究自上世纪初形成以来,在法学界或为炙手可热的"学科",或为可有可无的"冷门"。这种冷热两极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对学术目标的多种误读。比如,盲目地主张"创新",单纯地强调学术服务于"时势",本末倒置地将"学科"完善视为学术的目的等等。正是这种学术目标的误读,导致中国法史研究长期纠缠于方法的争论而忽视基础问题的研究。纠正学术目标误读的方式在于充分认识并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对基础问题的研究应在"传承"中创新;培养学人的独立品格,逐渐改善人云亦云的学风;将学科视为学术研究的途径而不是目的,以促进而不是桎梏学术研究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
【正文快照】: 中国法史研究面临的尴尬局面由来已久,并持续至今。这种尴尬表现为原本理性的学术论题研究,却时常会因不确定的原因而炙手可热,比如上世纪30年代“中华法系”的研究,50年代“法的继承性”的研究和70年代末开始的“人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等等;或同样因不确定的原因,而被边缘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勤华;;关于大陆法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胡永恒;;法律史研究的方向:法学化还是史学化[J];历史研究;2013年01期
3 杨梅;史彤彪;;危机意识下的“学科突围”——2012年中国法律思想史年会分析[J];政法论丛;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怀京;陈冬;;民国元年教育立法探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章礼强;汪文珍;;市民社会、(市)民法及其构建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顾元;曾尔恕;;中国法律史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5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6 束锡红;;伯希和与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7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8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9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宏亮;唐律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9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帆;伍廷芳民商法思想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红;;珍惜中国传统法——中国法律史教学和研究的反思[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2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苏力;也许正在发生——中国当代法学发展的一个概览[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4 高鸿钧;;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上)——与大陆法相比较[J];比较法研究;2012年03期
5 闫文博;;1979-2007年我国法制史研究综述——以《法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年03期
6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法律史学术研究成果之分析[J];法学家;2007年01期
7 张生;;中国“古代民法”三题[J];法学家;2007年05期
8 黄源盛;李媛媛;;台湾的中国法制史研究[J];法律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9 王申;;论法律史研究中的法理意义[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显冬;试论中国古代固有民法的开放性体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进杰;;关于法学学术研究的倡导(三):警惕两种“边缘”现象[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2年02期
2 邓正来;;法学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学术批判、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的层面[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3 吴玉章;;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与策略之间[J];清华法治论衡;2005年01期
4 尹伊君;;比较与解释[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2年00期
5 朱景文;叶传星;;2003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J];法学家;2004年01期
6 胡欣诣;;法理学是什么——兼论法学的学术研究方法[J];求索;2013年01期
7 В.А.图曼诺夫,潘汉典;论不同类型法律体系的比较[J];比较法研究;1989年01期
8 谢进杰;;关于法学学术研究的倡导(四):认真对待比较法的基础与可行性[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02期
9 李稳;试论高校学报的学术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6期
10 焦喜贵;张维远;李立秋;;关于检察学术研究发展的宏观思考[J];检察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宗边;开展学术研究 筹备“西岳论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华东政法大学 童之伟 孙平;上海法学研究现状调查[N];社会科学报;2012年
,本文编号:1138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13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