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学派回应型法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伯克利学派回应型法理论研究 出处:《社会中的法理》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伯克利学派 压制型法 自治型法 回应型法 法治中国
【摘要】:伯克利学派在法律面临"形式理性化危机"时,提倡将自然法的研究进路引入法律社会学研究中,注重价值在法律推理过程中的指引作用,主张在正当程序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协商,鼓励公民法律参与,提升法律机构能力,构建一种文明、权利本位、限制义务的理想化法律秩序,即回应型法律模式。在此基础上,伯克利学派将法律重新进行分类,提出了著名的法律三类型说,即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回应型法。其中,压制型法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以政法合体为特征,不加限制地使用强制力;自治型法是现代法治的典型,表现为政法分离、正当程序、司法独立等特征;回应型法则是基于自治型法适用过程中的弊端,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实质正义。虽然伯克利学派的回应型法理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现阶段践行尚有难度;但是,不可否认伯克利学派的学术地位与贡献;尤其是回应型法充满了人文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是法治崇高的理想,其内涵的正义追求与指引是当今法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值得肯定和重视的。伯克利学派的学说也为我国法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并为我国自治型法建构的实践提供价值指引。
[Abstract]:When the law is faced with the "formal rationalizing crisis", the Berkeley School advocat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natural law into the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and emphasizes the guiding role of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reasoning. On the basis of due process,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consultation, we should encourag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aw,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egal institutions, and construct an idealized legal order of civilization, rights-oriented and limitation of oblig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Berkeley School reclassifies the law and puts forward three famous types of law, namely, the repressive law, the autonomous law and the responsive law. The repressive law is the tool of political rul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and law and the unrestrained use of coercive force. The autonomous law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modern rule of law,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law, due process,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so on. The law of response is based on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the autonomous law, and seeks substantive justice on the basis of procedural justice, although the theory of the reactive law of the Berkeley School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imitations.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practice at this stage; However,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academic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Berkeley School; In particular, the responsive law is full of humanistic care, shining the light of human nature, is the lofty ideal of the rule of law, its connotation of the pursuit of justice and guidance is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oday. The theory of Berkeley School also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inspiration for the study of sociology of law in China and provides value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autonomous leg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0
【正文快照】: 引言(一)研究背景美国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曾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带我们回顾了那时美国的真实状况:1963年肯尼迪总统(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1963)遇刺事件,使美国“婴儿潮”(Baby Boom)〔1〕一代青年人对社会产生深深的怀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卫东;;从边缘到中心:20世纪美国的“法与社会”研究运动[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图依布纳;矫波;;现代法中的实质要素和反思要素[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3 唐仲清;用“伯克利观察法”考量法律[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陈振一;;法律发展的类型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5 王晓燕;;知识产权回应型立法探析[J];科技与法律;2011年06期
6 李鲁岳;;论耶林的目的法学思想——兼评《为权利而斗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孔祥;;西方回应型法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8 胡平仁;;法社会学的法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3期
9 兰自鲲;;在规则秩序与自由裁量权之间——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蓉;;经济法对公共利益的回应[J];社会科学家;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尚;;罗马公法述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程乃胜;;庞德的法律目的思想及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毕金平;;我国税收立宪之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吕明;;现代律师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莉;美法两国违宪审查制度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龚怀林;;道德视域中的法律运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吕家毅;;论检察制度的宪政功能[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小娟;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高中营;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图依布纳;矫波;;现代法中的实质要素和反思要素[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肖建国;;中国民事执行立法的模式选择[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3 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4 管斌;第八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刘普生;论经济法的回应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汤维建;;挑战与应对:民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J];法学家;2010年03期
7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8 谢石松;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观[J];法学评论;1998年06期
9 孙国华,黄金华;法是“理”与“力”的结合[J];法学;1996年01期
10 王晨光;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J];法学;1998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张先明;[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傅郁林;[N];人民法院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卫国;;走进伯克利[J];新湘评论;2009年03期
2 王庆;;伯克利[J];世界知识;1965年21期
3 苏鹏飞;从伯克利市宪章看美国地方自治制度[J];美国研究;1999年03期
4 唐仲清;用“伯克利观察法”考量法律[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侯瑞雪;;整合进路中的发展策略:伯克利学派的理论纲领——兼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J];河北法学;2006年10期
6 黄昆章;印尼的伯克利·马菲亚集团[J];东南亚研究资料;1981年01期
7 周季衍;;美国西部行[J];国际问题资料;1986年20期
8 ;越有钱可能越爱“作弊”?[J];师道;2012年05期
9 田尔;;“越南日委T峄帷焙汀皚P束越南战r-全国协娍委T峄帷盵J];世界知识;1965年21期
10 王U_明;;法律适应社会,而非社会适应法律——读《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David A.Hollinger;;伯克利:作为社会公益的高等教育(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许纪霖;;人文教育究竟何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扬林;伯克利:“穷人”的大学[N];中国经营报;2007年
2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马秀莲;伯克利市:三十年租金控制 “得与失”[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马秀莲;伯克利:高房价中“补人头”可行吗?[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4 雷泓霈;多学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内涵[N];青岛日报;2013年
5 ;美国纽柯伯克利分厂新建热镀锌清洗段[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6 记者 李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柏敬诺清华演讲[N];新清华;2007年
7 记者 李含;“清华—伯克利周”拉开帷幕[N];新清华;2008年
8 记者 崔凯 通讯员 袁源 宋培晶;“伯克利—清华周”成功举办[N];新清华;2010年
9 早报记者 臧鸣;加州伯克利大学在沪设校园[N];东方早报;2011年
10 ;伯克利全面招生[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甜甜;伯克利学派回应型法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2 马雯;大学内国家实验室的典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自单;伯克利学术战略规划管理研究与借鉴[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艳娟;大学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3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3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