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髡、耐、完刑考
本文关键词:秦汉髡、耐、完刑考 出处:《古代文明》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髡、耐、完是秦汉时期的刑名,但是关于其适用对象、刑罚如何执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近百年来的法律史研究中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秦汉时期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为研究文本,提出髡、耐、完三个刑名之间的区别。髡刑从其产生至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劳役刑到劳役附加刑的转变,耐刑在量刑轻重上与耐为隶臣妾相当,"完"字本身意为保留身体的完整,有时也作"完为城旦舂"的省略语。东汉以后髡、耐、完刑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劳役刑的通称,至隋以后为徒刑所取代。
[Abstract]:Kun Nai is the name of punishm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but about its applicable object, how to carry out punish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re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y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law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is paper takes the ancient and unearthed document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texts and puts forward Kun and Nai. Kun Kun punishment from its emergence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ervitude to servitude to the additional punishment of labor, the penalty in the penalty of punishment is equal to that of the concubine. The word "finish" itself means to preserve the integrity of the body, and sometimes it is also a provincial abbreviation of "the Chung Chung of the City".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Kun Kun, the end of the punishment has undergone a major change, become the common term of servitude, until Sui Dynasty was replaced by imprisonment.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C770026)
【分类号】:D929;D924
【正文快照】: 秦汉史籍中经常将髡、耐、完三者并提,但是由于对史料理解的分歧以及史籍记载中的矛盾之处,对于髡、完、耐刑之间的关系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5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沈家本、程树德为代表,认为髡与耐不同,而耐即是完。1第二种观点认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陆;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南玉泉;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与法律规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闫晓君;略论秦律对汉律的影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刘宗迪;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于振波;简牍所见秦名田制蠡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孙键;;西汉侍中述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王保顶;汉代士人阶层的演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尚丽新;西汉上林乐府所在地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袁延胜;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J];南都学坛;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玉梅;;秦简文字与小篆之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姜玉梅;;略述青川郝家坪木牍之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文霞;秦汉奴婢法律地位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秦丽娜;电针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消化功能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吴克峰;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反对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胡仁智;两汉郡县官吏司法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杨颉慧;西汉前期黄老学说下的法律思想与法治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晓;《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用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浩斌;浅析“思想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刘玉昌;探讨汉字文化蕴涵 改进中学汉字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永梅;两汉之际的史学[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彭燕;《诗经》女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曹强;宋代江南圩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韩晓燕;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丹;东汉窦氏家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茜;汉字完形解构的辨识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健民;;论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演变[J];华章;2011年06期
2 贾丽英;;析秦汉奴婢的财产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吴秋红;秦汉时期判例适用的方法及得失[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田振洪;;秦汉时期的司法职务犯罪——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所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谢华;;秦汉私营工商业法律环境考察[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赵晓耕;曲词;;从秦汉司法判例看中国早期传统司法程序制度的意义[J];理论月刊;2009年06期
7 贾丽英;;秦汉时期奸罪论考[J];河北法学;2006年04期
8 陈庆云;;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以《属邦律》和《蛮夷律》为中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张兆凯;;先秦秦汉时期监狱制度叙论[J];文史博览;2006年22期
10 阎晓君;秦汉时期的刑事侦查[J];寻根;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N];光明日报;2010年
2 曲靖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胡兴东;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形成的司法技术[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霞;秦汉奴婢法律地位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程政举;汉代诉讼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万军;秦汉时期刑事连坐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罗丽;秦汉“盗”罪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周晓宇;秦汉时期法律思想和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凡镇;秦汉告奸法初探[D];郑州大学;2002年
5 李秋方;论中国古代“令”的变迁、性质及其地位[D];苏州大学;2011年
6 上官红伟;秦汉军人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宋伟国;流刑与边疆政策考论[D];复旦大学;2008年
8 陈光;秦汉律令体系中的“与盗同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季琳;论秦汉起诉制度[D];郑州大学;2007年
10 王家封;中国古代老幼废疾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8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3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