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细事”类案件的投鸣与乡里调处——以新出徽州投状文书为线索
本文关键词:论清代“细事”类案件的投鸣与乡里调处——以新出徽州投状文书为线索 出处:《法学》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代的"状投"和里老人断决均为法定诉讼程序。里老人断决制崩解后,清代鼓励乡族调处,"官批民调"也强化了乡族调处的重要性,但乡族调处没有法律强制力。新出徽州清代投状文书显示,清代投状已从告状格式中独立出来,说明投状已不具有法律文书的效力。纠纷当事人在选择调处或诉讼,以及是否接受调处结论等,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调处主持人也呈多元化,当事人可自行选择。这些都说明"细事"类案件的解决重心已上移到县衙。"细事"类案件可以直接向县衙呈控,增加了州县的工作量。而"官批民调"则让诉讼当事人走回头路,增加了"讼累"。
[Abstract]:The "state vote" and the "Li senior decision" in the Ming Dynasty were both legal proceedings. After the resolution of the ruling system, the Qing Dynasty encouraged the rural people to mediate, and the "official opinion polls" also strengthe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ral people's mediation. However, the township mediation has no legal coercive power. The newly produced Huizhou Qing Dynasty casting documents show that the Qing Dynasty voting has been independent from the complaint format. It shows that the pleadings no longer have the effect of legal documents.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 have greater autonomy in choosing mediation or litigation, and whether to accept the conclusion of mediation, and so on. The moderator of mediation is also pluralistic. The parties can choose for themselves. These show th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resolution of the "detailed matter" cases has been moved up to the county government. "details" type cases can be directly charged to the county government. This increases the workload of the state and county, while the "official poll" lets the litigants go back, adding to the "tirednes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号:12AFX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9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乡里调处纠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乡音夫职听讼”,“皆秦制也”的记载。秦汉的乡、亭、里等基层组织是正式官吏,乡里官吏调处纠纷是官方承担纠纷调处的体现。对于秦汉“乡音夫”的“听讼”是否意味着乡里具有案件审理和判决的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以文书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卞利;;明清徽州村规民约和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与整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4 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年06期
5 春杨;;清代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以徽州私约为中心的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洪性鸠;明代中期徽州的乡约与宗族的关系——以祁门县文堂陈氏乡约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郑小春;;里老人与明代乡里纷争的解决:以徽州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9年04期
9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与保甲推行[J];中国农史;2012年01期
10 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卞利;;明清徽州经济活动中的乡例举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赵华富;;中国谱牒:始迁之祖、文化认同与民族史料——对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郑小春;;清代徽州的民间合约与乡村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忠鑫;;明代前期祁门地方社会与赋役制度——徽州文书残卷《百户三代总图》考析[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刘伯山;;徽州文书遗存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阿风;;卖身“婚书”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6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伟;婺源《保龙全书》的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志仪;饶河流域典型徽州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4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5 庞建卫;论秦汉时代的乡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姝;汪莘诗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凝凯;宋代亲属间民事争讼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9 曹曦;唐代女性继承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国栋;徽州传统聚落中外部空间的保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廖华生;;清代蚺城的约保[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4 刘道胜;;明清徽州民间契约关系的维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韩秀桃;《教民榜文》所见明初基层里老人理讼制度[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6 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2001年03期
7 常建华;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J];南开学报;2003年05期
8 周绍泉;徽州文书与徽学[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9 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10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雪云;我国古代“无讼”论再认识[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3年03期
2 陆娓;;明代乡里调解制度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3 张利;李晓娥;;宋代民事纠纷的替代性解决机制[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5 赵娓妮;平息讼争、适从习惯——晚清广东州县的诉讼解决之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7期
6 周艺;试析明代民众诉讼观念的特点及其成因——兼谈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7 章毅;古代法律的礼制精神及其实践[J];读书;2000年10期
8 孔祥雨,张秋敏;清代调处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王正平;万名移民诉讼是怎样调处的[N];人民法院报;2000年
2 胡其辉;管理有新招 政府当原告[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易超波;维权,,决不放弃[N];中国质量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建蕊;民国时期的民事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陆娓;明清乡里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彦格;清末民初州县的“官方调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童梦琳;明代申明亭初探[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9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3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