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五服以制罪是对儒家礼教精神的背离
本文关键词: 准五服以制罪 儒家礼教 服丧礼仪 出处:《法学研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准五服以制罪虽然将儒家礼教的条文纳入法律之中,但与儒家礼教精神却是相背离的。儒家礼教的精神、合乎社会实际的家族伦理以及法律应有的公平正义在准五服以制罪的实践中被严重扭曲。准五服以制罪的表层原因是为了维护与君权相通的父权,深层原因则是迫使家族承担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责任,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社会秩序。
[Abstract]:Although the articles of Confucian rites are included in the law, they deviate from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rites. The family ethics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due to the law have been seriously distorted in the practice of quasi-five-servile crime. The superficial reason of the quasi-five-suit crime is to maintain the paternity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narchical power. The deep reason is to force the family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lf-restraint and managemen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ocial order of centralized monarch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西法律现代化的历史与文化比较”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1002
【分类号】:D929
【正文快照】: 五服是中国古代丧礼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五种丧服,根据己身与死者的关系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根据五服所表明的亲疏尊卑关系来确定行为人的不同法律责任。西晋的《泰始律》首次在国家的基本法典中明确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俊文;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孟奇勋,马磊;论“亲属相隐”及其现代生命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戴旭旺;;陈寅恪的“文化阶级”简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吕震乾;;试论清末修律对中国近代法制转型的影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7 任强;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法律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军;;北朝侍读考述[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9 林永强;;汉代海盗与沿海社会治安管理[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10 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江必新;程琥;;论判例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2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畅;;隋唐丁中制探源——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户籍文书切入[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论文集上[C];2010年
4 魏淑君;;近代中国关于“公司法移植与本土化问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清末两次商法大会与《商法调查案理由书》述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林乾;;论中国传统法律的继承性与臣僚议法——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关系研究之一[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张中秋;陈煜;;2007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韩启超;;六朝世家大族乐舞生活考[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范立新;从税收专制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D];厦门大学;2003年
7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灵海;唐代刑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卫跃宁;口供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洵;我国检察举报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汤U喎,
本文编号:1455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5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