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法社会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
本文关键词: 法社会学 理性 自由 异化 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法社会学是近现代以来所谓的“时兴学问”,是将法律置于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边缘学科。长期以来,对法社会学的学科归属,法学与社会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都旨在把法社会学归属于自己学科门下。本文并不想介入这场论战,希翼站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探讨构建科学的、符合历史本质的法社会学的基础因素以及基本理论渊源。科学的法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唯物史观的社会本位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理性地利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本文在纷繁复杂的法社会学的理论学说中,通过对经典作家马克思深邃思想中的法社会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坚定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法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渊源和方法论基础。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法社会学思想渊源和价值基础。法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必然植根于人类思想的伟大文明之中,是思想的代代传承与创新。首先,本文根据历史的演进分三个阶段探析了各个阶段核心思想家的法社会学思想论述,探索其思想渊源。第一阶段,简要的分析了古希腊时代最初法社会学思想的萌动与本源表述。第二阶段,主要阐述了启蒙时代鼻祖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思想理论,他的法社会学思想比较科学的将法律置于社会因素中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至此,法社会学的理论基本构建。第三阶段,近代自然科学胜利,工具主义的盛行,资本主义时代各种各样的法社会学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使得法社会学理论异常丰富。其次,法社会学之建构的理性与自由的主要价值导向,理性与自由精神培育了法的社会性导向,使之放弃了神性诉求,寻找法的社会根源,法社会学开始朝着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向前行。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历史与逻辑轨迹。思想的演进必然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同样也践行着这一原则。本文从三个相对的时期探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首先,萌动时期。在启蒙精神的熏染下,青年学生马克思萌动着自由理想的社会观,坚信自由是社会的信条,自由是人民的圣经。其次,在黑格尔国家理性思想的导引下,马克思重新洗礼自己的思想历程,笃信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思维辨证法。最后,经历了社会现实政治生活实践,基于对物质利益的困惑,通过对法特殊利益本质的窥探,马克思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法的私有阶级本质,认识到法是阶级利益的体现,私有利益是不平等,不公正的源头。通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关于离婚法草案》、《区乡制度改革和《科隆日报》》等政论性文章,对普鲁士的法律进行了极其猛烈地抨击,开始在社会层面寻求法的解读,而不是诉诸于国家理性观念。 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批判的衍生路径。决定法的客观关系是什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扬弃,建立了市民社会决定法、国家的理论根据。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超越了其人本唯物主义的学说,将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与扬弃,在理论上奠定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核心。马克思奠基其博大法社会学的思想范畴,主要是通过三个理论核心进行建构的。首先,批判的异化劳动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异化,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使异化劳动理论在本质上升华。其次,根本的革命性的实践观点,正确地解读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属性,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唯物史观的建立,理论厚重的凸显,分析了法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正确地指出法权哲学的利益本质属性,用客观的利益分析方法探析资本主义阶层阶级与社会结构,指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根本的内生性动力,社会发展的具有规律性。 第五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方法论。历史唯物辩证原则,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世界观。通过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证方法和价值方法、抽象与具体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的探讨,展现马克思的法社会学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华;法社会学刍议[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 美娜著;戴旭峰;;16世纪法社会学在欧洲历史上的变迁[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赵建军;;法社会学的源与流[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R.托马西 ,江小平;法社会学(La sociologie du droit)[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7期
5 李学丽,贾慧媛;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探索经济哲学的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文正邦 ,高其才;法社会学的方法论意义[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7 鲁克俭;马克思实证方法与孔德实证主义关系初探[J];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公丕祥;马克思早期法社会学思想初探[J];社会学研究;1987年05期
9 张文显;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J];社会学研究;1988年03期
10 何勤华;埃利希和现代法社会学的诞生[J];现代法学;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家宝;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江;理性的回归[D];郑州大学;2002年
2 李雅金;劳动异化对传统异化理论实现的根本变革[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6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6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