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美国刑事证据排除规则衍生史及制度构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西方法制史 证据使用禁止 非法证据排除 权衡原则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德国证据使用禁止理论与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当代世界两大法系主要法治国家在刑事证据排除规则方面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在两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按照不同的原则形成了各自的例外。这种"原则加例外"的法律实践模式对于其他法治国家而言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这种范式只有在切合各国法律传统和具体国情的基本框架内构建各自的刑事证据排除规则,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高效运行。
[Abstract]:The theory of the prohibition of the use of evidence in Germany and 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two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the major legal countri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n terms of the exclusion rules of criminal evidence. In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y have rich connotations and have formed their own excep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inciples. This kind of "principle plus exception" legal practice model is typical for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rule of law. " "Paradigm" meaning. This kind of paradigm can guarantee the fair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from the system only by constructing the respective rules of criminal evidence exclusion within the basic frame which suits the legal tradition and the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ach countr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71.2;D951.6;DD915.3
【正文快照】: 随着世界历史传统的嬗变和各民族法律文化信仰的日益趋同,在两大法系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演进中,作为主要法治国家在刑事证据排除规则方面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德国的证据使用禁止理论和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两国的立法方面有着详细的规定,在漫长的司法实践中亦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弘;;非法证据的排除考量[J];南都学坛;2008年05期
2 张静;;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设计[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3 杨宇冠;;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从构建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历程看中国司法改革[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4 王勇;;论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5 黎伟华;;对话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与主义”[J];民主与法制;2010年16期
6 谢佑平;;检察机关与非法证据排除[J];中国检察官;2010年21期
7 任伟珍;;浅议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司法实践[J];知识经济;2011年10期
8 刘庆岗;;以“王志林”案审视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践行[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9 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反思[J];法律适用;2006年06期
10 薛忠勋;赵瑞祥;梅勇;;探寻证据法则中人权保障与犯罪控制的平衡之路——来自江苏东台法院非法证据排除试点的报道[J];中国审判;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冠;;在刑事司法领域落实宪法保障人权的规定[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魏汝久;;浙江东阳事件辩护案[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兆峰;高洁;;刑事律师应注意的几个民事问题[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曹智;皮艺军;;心理学审讯方法初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5 冯格远;岳新民;战玉祝;魏绍义;;手榴弹爆炸一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法医损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吕维宁;;法医书证审查二例[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7 汪海燕;;论侦查人员的理性思维[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8 王淑娟;;浅析刑事诉讼法控辩平等对抗理念与原则[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9 陈欢水;;简析我国现行法制体系对人权保障的不足[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康怀宇;;让我看到法律——刑辩律师的真实处境及其他[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奋飞;“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N];检察日报;2006年
2 徐德高 曹美珍;对诉讼中“回避”的新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如何审查判断被告人的翻供理由[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通讯员 陈军 陆雪松;有无刑讯逼供办案人说了不算[N];法制日报;2006年
5 蒋安杰;理想与现实之间[N];法制日报;2007年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元;制作讯问录像中的几个问题[N];今日信息报;2008年
7 记者 王俊;广东:五类死刑二审案须开庭[N];广州日报;2006年
8 朱帅;亲属协助抓捕能否认定犯罪嫌疑人自首[N];江苏法制报;2006年
9 李玉华;审理中的具体做法[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洪爱民;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不宜作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佳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王永杰;从程序异化到事实异化:以冤案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彬;论刑事搜查[D];四川大学;2007年
4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6 袁劲秋;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杨杰辉;刑事审判对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陈龙环;秘密侦查中的取证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营兵;确立我国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李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郇宇波;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尹彩军;构建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孙雅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严文霞;论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构建[D];青岛大学;2007年
7 东小明;隐私权保护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徐海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胡洋;论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陶晓峰;正当法律程序与我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0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9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