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蓝黄“两区”对环渤海区域立法的参与
本文关键词: 蓝黄“两区” 环渤海 区域立法 立法参与 出处:《东岳论丛》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蓝黄"两区"的发展应着眼于整个环渤海区域,这既与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出台的原因有关,也为"两区"的自身发展所必需。蓝黄"两区"是环渤海区域发展的两个重要推手与增长极,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环渤海区域立法。环渤海区域发展所需法律包括硬法和软法两种形式。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合作立法是环渤海区域立法较适宜的模式。蓝黄"两区"可较自主地决定软法规范的供给,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环渤海区域硬法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去。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blue and yellow "two regions" should focus on the whole Bohai Sea reg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eason why the blue and yellow "two regions" development plan came into being.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self-development of the "two regions". Blue and yellow "two zones" are two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and growth po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region.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takeholders should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legislation of Bohai Rim region. The laws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ohai Rim region include hard law and soft law. The cooperative legislation based on equal consultation is the legislation of Bohai Rim region. More appropriate mode of legislation. Blue and yellow. " The "two zones" can decide the supply of soft law norms more autonomously.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nd perfecting the hard law around Bohai Sea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forms.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地方立法研究”(批准号:DUT11RC(3)5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金玄武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研究课题:“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WT-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0.0;F127
【正文快照】: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蓝黄‘两区’”)的建设先后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蓝黄“两区”还位于环渤海区域之内,其发展定位、目标设定以及相关措施的采取等都与环渤海区域发展直接相关。蓝黄“两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光;;论建构环渤海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志;;山东省长姜大明:“黄河”先行,“蓝海”跟进[J];小康;2010年04期
3 沈宝海;李信远;;解读“黄三角”经济区[J];地理教育;2010年05期
4 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5 丁四保;;我国的地方经济:制度特征与发展不平衡[J];经济地理;2007年01期
6 晁明春;;“黄三角”搅动环渤海变局[J];决策;2010年01期
7 姜明安;;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J];中国法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勇;刘中杰;;转型期社会性管制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基于食品安全的法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刘永风;汤卫东;何金;;论我国残疾人体育权利保障中的软法体系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马波;;软法视野下环境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之展开[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何伦坤;;软法与高校规章制度正当性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丁四保;王晓云;;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7 王昱;丁四保;王荣成;卢艳丽;;地理学区域研究中的外部性认识及其科学意义[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8 徐靖;;软法的道德维度——兼论道德软法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冯威;;论体育法治建设的要点——公法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10 曾万涛;;长株潭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林彬;何朝丹;;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马波;;论环境合同的“软法”属性[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江晓堂;;“东进西拓”——将娄底建成百万人口中心城市[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4 刘璞;;我国公立大学章程的法律属性及其制定依据[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庞正;法治视阈下的非政府组织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钱文亮;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那力;国际环境法的新理念与国际法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5 马海龙;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的区域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文升;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补偿与援助[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勇;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08年
8 孙晓云;国际人权法视域下的健康权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莉莎;从国际合作困境看《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变革思路[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姬京;共青团软法理论之运用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万一;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曾庆庆;基于流域统一管理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陈默;行政规则的概念、类型及规制[D];安徽大学;2007年
5 周青山;体育法的概念和范围[D];湘潭大学;2007年
6 徐靖;社会公权力的宪法规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宋尧玺;国家与宗教团体的法律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8 曾明;经济法视域中的软法规范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郭愫;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法定调控权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10 黄吉雯;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对我国各省贸易开放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豪才;毕洪海;;通过软法的治理[J];法学家;2006年01期
2 刘君德;何建红;;社区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以上海市曹家渡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1998年04期
3 刘君德;论中国大陆大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兼论珠江三角洲的政区改革[J];经济地理;2001年02期
4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5 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年10期
6 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年04期
7 丁祖年;;关于我国地区间立法协作问题的几点思考[J];人大研究;2008年01期
8 罗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J];中国法学;2005年05期
9 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J];战略与管理;1994年05期
10 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J];战略与管理;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开发区的龙头作用不可忽视[J];求知;2006年02期
2 王晓霞;;促进集群升级 以提升环渤海地区竞争力[J];领导之友;2008年05期
3 李靖宇,马平;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战略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9年01期
4 李景禹,马苹;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战略[J];东北亚论坛;2000年01期
5 ;发展区域经济 有所为有所不为──访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宝森[J];了望;1994年Z1期
6 常修泽;;环渤海地区与台湾经济合作问题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7 ;关于成立环渤海地区沿海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天津子项目协调小组的通知[J];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16期
8 王海平;;环渤海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的理论设计[J];理论界;2009年09期
9 申兵;;开发建设曹妃甸 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J];前线;2006年02期
10 李斌;;渤海治理亟需“三到位”[J];w
本文编号:1490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9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