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

发布时间:2018-05-11 15:47

  本文选题:法律解释学 + 本体论 ; 参考:《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摘要】: 20世纪中叶前后,西方解释学从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技艺的学科发展为本体论性质的哲学解释学,以加达默尔为首的学者们试图颠覆传统解释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范式,建立起一门关于理解(解释)乃是人的自身存在方式的学问。随着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在法律领域,有不少人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立场、概念和原理运用到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中,对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学进行批判,拓展出了所谓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学范式。这两种本来各属于不同知识谱系的法律解释理论,能否并行不悖、相互协调?抑或,法律解释者是否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该问题引起了我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反思。 比解释学本体论转向稍晚,大约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在法律领域,除了哲学解释学者对传统法律解释学及解释方法的解构,其他后现代主义论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西方有些学者将哲学解释学纳入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列,名之曰“后现代解释学”)。该学说批判现代法学所弘扬的法治理念和分权原则,挑战现代法学话语体系中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等基本价值。法律解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和前述法律解释的本体论与方法论之争密切相关,归根到底都是一场关于法律解释研究范式的地位论争。这是法律解释学发展到目前阶段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法律解释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范式进行一番“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式的梳理和定位,以有力的论据和论证方式捍卫、发展法律解释学的方法论范式及其现代性基础,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 本论文除导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八章。导论部分概括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该选题研究的现状,简要阐明了本文所持的基本立场以及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着重对本体论解释学范式进行批判。作者对考夫曼所犯的两个类似错误进行了探讨,指出错误的深层次根源在于,考夫曼继受本体论解释学的读者中心论立场,漠视作者原意或文本原意之标准,而陷入了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泥淖。作者进而论证:近现代解释学发展轨迹中所蕴含的规律,对法律解释学研究范式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启示。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并非意味着方法论解释学已被其所超越或取代;相反,本体论解释学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标志着其向方法论解释学回归的必然趋势。本体论解释学的前理解、解释学循环、事物本质、视阈融合、对话以及理解、解释与应用三位一体等理论资源并不适合作为法律解释方法论的重要因素。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并非日渐式微;相反,其在当代的信徒或支持者,仍然高举客观性、确定性的旗帜,批评本体论解释学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顽疾。法律解释学应“回到经典”、回到方法论范式。 第二章探讨了法律解释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解释者的主体性。作者认为,法律解释者的主体性取决于作者、文本和读者等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作者的权威性和体制性安排,确保了文本的经典化和读者的信仰面向。文本权威的建立伴随着读者对作者权威的认同。读者在信仰作者和认同文本权威的方式之下去理解、解释和应用,反过来又强化了文本权威以及对作者的信仰。法律解释者主体性的妥当安置,应正确对待后现代解释学的挑战,明确反对其对法律规范的过度诠释;应借鉴圣经解释学“解经”和“释经”的二过程法,适当回归传统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 第三章主要反思法律解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作者认为,“据法审判”是法治的常态,“不据法审判”只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权宜之计。近现代法律解释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法律人试图克服法治不足与缺陷的智识性努力的产物。作为法治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法律解释学在本质上是附属于法治的一门学问,尽管是日益复杂、精致而高深的学问。法律解释是一种规范性解释而不是游戏式解释、严格解释而不是自由解释、以法治目标为取向的解释而不是纯粹认知型的解释。法律解释的正当性基础在于现代性,而不在于后现代性。后现代解释学倡导差异性、创造性、多样性,对于普遍性、客观性、确定性等现代法律知识属性进行解构,彻底动摇了现代法治的理性基础,使法律解释陷入了无穷后退的“囚徒困境”。法律解释学应捍卫现代性的方法论。 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经典法律解释的各种要素:文义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并探讨了体系解释在现代的延伸——合宪性解释。作者对各种解释要素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阐释了其各自独特的方法论功能或价值。除此之外,作者穿插了大量相关案例的分析,对于这些解释要素的功能进行具体论证。作者主张,法律解释应坚持在法律文本的意义框架内寻找标准,以维护立法者原意为基本诉求,高度尊重经典的法律解释要素。文义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等方法,在解决司法过程中的大部分案件或常规性案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随着现代法治的发展,由体系解释延伸而来的合宪性解释,也日益发挥着特殊作用。 第四章:法律解释的文义要素系指对法律文本语言这个媒介进行解释,以探寻立法者思想与法律意图的一种解释方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通含义规则和专门含义规则。文义要素最突出的方法论功能表现在,为法律解释结果限定规范意义范围,以此维护法律的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无论欧陆世界,还是英美法领域,文义解释的方法论功能和价值早已为法律人所熟知,在实际的司法过程中早已成为法律适用者进行法律解释时所依凭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所谓的扩张解释或限缩解释,脱离了平义规则,具有相当大的风险的,随时有可能曲解法律规范的意义。 第五章:法律解释的逻辑要素不仅涉及法律文本的合逻辑性,更关涉法律发现过程的合逻辑性这一法律方法论的核心问题。谁也不能否认传统逻辑要素在解决大量简单案件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法律解释中事实与规范对接的复杂现象对逻辑要素的方法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逻辑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法律解释的逻辑要素也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霍姆斯的“逻辑—经验”命题曾被视为反逻辑的一面旗帜;然而这是后人无视其所处时代人们对于逻辑与经验关系的狭隘认识,而得出的片面结论。 第六章:历史解释要素系指站在立法者的立场之上,阐明对立法产生制约作用的的历史规定性,揭示法律中所蕴涵的规范意图。对历史解释要素(方法)的理解应该尊重萨维尼的原意,不应把历史解释仅仅和立法史等背景资料相联系,尽管它们很重要;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历史解释方法与对法律文本规范含义的探究割裂开来,并错误地将后者归入所谓(客观)目的解释方法的范畴。历史解释对于限制法官个人专断发挥着特殊功效。清晰的历史规范目的,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对象与合理界限。 第七章:法律解释的体系要素既关涉内在与外在体系之分,又涉及广义与狭义体系解释之分。它可能意指因同一法律内部的规定之间的或者不同法律部门的规定之间的逻辑与价值关联而产生的解释,也可能意指因法律之间的不同规定发生冲突、包括法律与宪法规定相互冲突时所引发的解释。作为文本论的解释方法,体系解释具有强大的方法论功能,尽管也存在着需要克服的某些局限性。 第八章:法律解释的合宪性要素系指当法律规范产生多个可能解释时,法官依职权应选择最符合宪法原则、并使该规范得以维持的解释。它是基于现代社会强调宪法基本价值而新出现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是宪法司法化在法律解释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其实质乃是传统法律方法论的体系解释向公法领域的延伸。司法过程中正确适用合宪性解释方法,需要遵循合宪性推定等原则与规则。合宪性解释方法是目前中国宪法司法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余论部分表明了作者对中国法律解释学发展方向的态度。作为法律方法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解释学要切实增强其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为法治的实现提供尽可能科学的方法论支撑。法律解释学研究应通过间接参与司法实践的进路,探索更具普适性的法律解释方法的理论模型;应通过直接参与(或“准”直接参与)司法实践的进路,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和论证,并不断修正、改进该理论模型,最终整合出比较贴近中国实际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成熟的法律解释方法(规则)体系。
[Abstract]:After the middle age of the 20th century , Western interpretation from a subject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is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ontology . In the field of law , scholars who headed by Gadamer tried to overturn the theory of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 In the field of law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who used the basic positions ,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to explain th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


In the field of law , in addition to the explanation of philosophy , western philosophy has developed so - called " post - modern turn " . In the field of law , there is a debate about the legal concept and the principle of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balance theory . The introduction part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and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 , and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basic positions held in this paper and the main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study .


In the first chapter , the author discusses two similar mistakes made by Kaufmann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ep roots of the errors are that Kaufmann is not suitabl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methodolog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 In contrast , it does not imply that method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surpassed or replaced . In contrast , it is not suitabl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methodolog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uthor ' s subjectivity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uthor ,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reflects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modernity and the post - modernity of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 the trial of the law " is the normal state of the rule of law .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llectual efforts of the legal person trying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y of the rule of law .


In addition ,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insist on seeking the criteria within the meaning frame of the legal text . In addition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insist on seeking the standard within the meaning frame of the legal texts .


Chapter Four : The essence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refer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dium of legal texts , so as to find a way to explain the thought and legal intention of the legislator . It contains two aspects : ordinary meaning rule and special meaning rule .


Chapter 5 : The logic element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relate to the logical nature of the legal texts , but also the core of the legal methodology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discovery .


Chapter 6 : The elements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refer to the historical regularity of the restrictive fun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 and reveal the normative intentions contained in the law .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elements ( methods ) should respec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Savigni , and should not separate th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nto the category of so - called ( objective ) purpos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


Chapter 7 : The system element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involve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broad sense and the narrow sense system . It may mea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gic and the value between the provisions of the same law or the provisions of different legal departments . It may also mean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laws and the constitution . As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the text theory , the system explains the powerful methodological function ,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that need to be overcome .


Chapter 8 :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means that when the legal norm produces more than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 the judg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compatible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 It is a new leg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odern society ' s emphasis on the basic value of the constitution . It is the system expla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egal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law . It is necessary to abide by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the presumption of constitutionality .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legal methodology , leg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strengthen i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judicial practi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金玉;;我国宪法司法化探讨[J];前沿;2011年15期

2 金玲;;德沃金建构性法律解释学中的“效果历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宋小海;;程序自然法视域中法律解释的任务[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付玉明;;刑法的规范解释序论——刑法解释的诠释学论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3期

5 张勤;;简析知识、信息与知识产权对象[J];知识产权;2011年04期

6 林姗;曾丹娉;;中国法律方法的困境[J];才智;2011年24期

7 靳羽;;行政诉讼调解中的公众参与[J];人民司法;2011年0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实践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困境[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石益祥;李友松;;论复数的本体论意义与方法论启示[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毛萍;;论现代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潘文国;;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研究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理宣;;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及其培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彭学农;;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的问题及其缺憾[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金演宰;;湛若水的心本论与合一境界:宋明“道统”意识的发露[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9 孙志凤;;从信息过程视角来看心理学研究:信息论的过程与机制、信息的物理实现过程与机制二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施忠连;;“和”乃天地之道[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峰;论“信息主义”的兴起[N];光明日报;2007年

2 周平远;以人类本体论为基石的艺术哲学[N];文艺报;2002年

3 陈金钊(作者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想与现实之间(下)[N];法制日报;2000年

4 王彬;法学研究中的屠龙术与针线活[N];法制日报;2011年

5 特约撰稿人 张连起;诚信溯源[N];中国财经报;2003年

6 程惠哲;《文学语言学》简评[N];光明日报;2005年

7 吴潜涛 赵爱玲;诚信与诚信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秦廷国;人与自然的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汪民安;同建筑学本体论的对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安克明 李伟;为司法拓出微观论证的法理学视界[N];人民法院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魏荣;《公孙龙子》的语言逻辑和本体论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3 怯帅卫;定罪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周志军;历史丛林中的路标[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莹;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与成效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7 黄洪旺;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10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远宏;犯罪学视野下的犯罪概念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百灵;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本体论意义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訾晨阳;亚里士多德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杜春峰;伽达默尔的法律解释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策;哈贝马斯法律话语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石启麟;《摄大乘论》唯识无境思想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江雨;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前景探析[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8 周健;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侍中;《论莎士比亚悲剧中死亡的本体论意义及其戏剧功用》[D];安徽大学;2004年

10 田小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4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874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8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