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互动中的回声问研究
本文选题:回声问 + 法庭 ; 参考:《现代外语》2012年04期
【摘要】:法庭互动中,回声问具有问话和重复话语双重特征,以升调为疑问标示元;形式上全部或部分重复对方前一陈述性话语;在话语序列中多居第一位置。话语功能包括:1)表示质疑、否定,要求修正话语;2)要求确认、证实;3)提出话题,要求补充、评述话题;4)准备下一话轮;5)表示接收、反馈。回声问在法庭互动中具有非规约性间接指令行为功能,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多功能策略性话语行为,也是问话人权力的重要标志。
[Abstract]:In court interaction, echo ques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questioning and repeated discourse, with ascending tone as the mark element of doubt; formal repetition of each other's former declarative discourse in whole or in par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iscourse sequence.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includes: 1) to question, to deny, to ask for revision of the discourse 2) to ask for confirmation, 3) to raise the topic, 4) to prepare for the next round 5) to indicate the reception and feedback. Echo ques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non-prescriptive indirect instruction behavior in court interaction, which is a kind of multi-functional strategic discourse behavior with definite purpos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interrogator's power.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邵阳学院;
【分类号】:H0-05;D90-0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洁;控辩式法庭审判互动语言探索[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3期
2 于国栋;支持性言语反馈的会话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黄瓒辉;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3 林忠;汉英翻译中的话题结构转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郑超;话题研究举疑[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5 蓝小燕;试论预设策略在法庭交叉询问中的运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宛新政;试析“主事居后‘得’字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7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8 蔡芸;流水句现象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胡海娟;法庭话语研究综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赵宏;“把”字句的语用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娜;;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回声陈述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Zheng Yanmei;[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
2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3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罗玲;会话中连贯的协调[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6 李志英;英汉主位结构对比与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8 葛云锋;如何在法庭问话中通过话题控制获取所需信息——语篇分析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9 李霞;语言选择中的权力顺应性[D];山西大学;2004年
10 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宝伦,潘海华,徐烈炯;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及焦点的语义解释(下)[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2 莫红霞,张学成;汉语焦点研究概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玄s,
本文编号:1917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91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