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之文本形态的反思与理论建构
本文选题:文本 + 真实性 ; 参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对文本的真实性的追问一般是评价法学研究文本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建立在对文本形态单一性的判断前提之上,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在文学作品、拟制案件以及真实案件三种作为法学分析文本的文本形态中,对真实性追问并非对每一种文本形态都是有效或者恰当的。三种文本形态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有其独特的法学目的、自我认识及任务、意义,并在各自的系统里运转并发挥作用。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the only standard to evaluate the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text in legal studi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judging the unity of the text form, which has caused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text, which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the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text. In the literary works, fictitious cases and real cases as the text form of the legal analysis text, it is not valid or appropriate to inquire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each kind of text form. The three forms of texts are different from and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They have their unique legal purpose, self-understanding and task, meaning, and func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system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谌启标;尼尔·波兹曼学校批判与学校重构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闫伊默;;“超级女声”的媒介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3 何淑英;;《秀拉》:毁灭与创造并存的隐喻世界[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唐正东;;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5 高德胜;;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肖绍聪,刘铁芳;从文学书到图画书:读图时代的教育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7 何欢;;试论大众文化对儿童文学成人化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8 成尚荣;;寻找道德教育智慧的源头[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5期
9 王海英;;走近儿童的秘密——儿童秘密引发的教育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1期
10 皮艺军;儿童权利的文化解释[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晓南;第四种批评[D];北京大学;2006年
3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吴冠文;谢灵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9 朱旭晨;秋水斜阳芳菲度[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齐亚敏;新时期小说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艳;幼儿园故事创编活动的探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小荣;学生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教学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熊艳红;当代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定型化与媒介生态的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全凤;[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马萌;理性言说与心魂浮沉:茅盾散文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左眩;童牛俯首20年[D];西南大学;2006年
9 俞平;论叶维廉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晓蕾;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互动教育玩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荣;后现代之“后”──后现代概念的意义探索[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2 侯猛;中国的后现代法学研究及其前景[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2期
3 吕世伦,张德淼;后现代法学思潮的缺陷与现代法学的价值合理性[J];法商研究;2003年03期
4 朱晓U,
本文编号:2104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10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