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论法治的根本是精神

发布时间:2018-08-06 08:03
【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是法治理念和信仰即法的精神。社会主义法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社会主义法的精神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去。法的精神的基础,是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是法律发挥作用的真正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教育,就是强化这种道德的作用。法的精神,一方面体现于法律之中,好的法律应当是道德的和人性的法律;另一方面法的精神是一种法治的精神,即实践的法的理念和信仰。国家不仅要制定体现法的精神的法律,而且更要以法的精神的培养作为社会法治建设的基石。中国的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都应当以此为目的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变革。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is the idea of rule of law and the spirit of belief that is law. The spirit of socialist la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The spirit of law is based on a certain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ity is the real compulsion for the law to play its role.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 educat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this kind of morality. The spirit of law, on the one hand, is embodied in law, and good law should be the law of morality and huma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irit of law is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that is, the idea and belief of the law of practice. The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make the law tha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law, but also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law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ule of law. China's legal research and leg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is as the purpose and carry on necessary adjustment and reform.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心竹;“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与林桂榛先生商榷兼及经典文本诠释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6 陈福胜;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7 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8 张光杰,王庆廷;历史、现状、未来——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法理解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朱庆育;寻求民法的体系方法——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10 黄金荣;法的形式理性论——以法之确定性问题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4 刘志广;;“自由交换-掠夺”视野下《资本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人性”的政治经济学探索[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范一丁;;论应建立国企并购中权责对等的民事赔偿责体制若干问题[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马呈元;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光林;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张东江;商业银行安全运营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文建秀;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禧;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传新;论法律推理[D];河南大学;2001年

4 茹洋;论法律违宪审查与中国实践[D];苏州大学;2001年

5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邓治军;民事质证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8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9 马青波;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分析[D];湘潭大学;2001年

10 贾敬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桂榛;“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兼与张岱年、郭道晖等先生商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杨海文;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俊松;;论“道之以德”与“齐之以刑”的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陈彦炜;郭琛;;纪念马克昌,是纪念法的精神[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2期

3 陈冬春;;法律与其他社会权威在农村——以舆论为例[J];理论界;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由强;;简论我国法治与民众生存状态——兼评司法的人性化倾向[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祖永;;论法治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建立——董必武法治思想探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3 王永杰;;从实体法治到程序法治:我国依法治国的新进程[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张元辉;;浅论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省的基础[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李德顺;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公安部十三局 丁国强;也谈建设有灵魂的法治[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3 记者 黎品玉;第二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今日开幕[N];法治快报;2006年

4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方工;对权力膨胀的危险不能集体无意识[N];检察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陈杰;首届“西部法治论坛”筹备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N];西部法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郑键 郑博超 王地;多元文化模式下的中国法治问题[N];检察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岳振 崔克亮;蔡定剑:面向中国大地的学者[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8 记者 文川;宗教与法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王立民;汶川大地震后的法治关注[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徐志坚;“法治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理念”[N];法制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健松;先秦德治法治关系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壮;法治指标体系构建的法理思考[D];云南大学;2012年

2 闫国强;现阶段中国的法治能力建设[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吕晓文;法律信仰及其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张猛;中国法治路径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张海涛;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 吴国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法治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徐颖;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D];复旦大学;2008年

8 高霞;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方略初探[D];吉林大学;2009年

9 刘晓朋;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法律支持[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邹益民;哈贝马斯法律合法性理论中的普遍主义成分[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67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167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