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文明转型视野下法律的理性化

发布时间:2018-12-15 13:14
【摘要】:法律究竟是不是理性的?历史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都对法律的理性化提出了怀疑,而国内一些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也呈现出反理性倾向。事实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法律的理性化”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论题。在西方,与“理性”、“理性化”等概念相对应,“法律的理性化”之理论和实践,有其持续不断的哲学传统作为“给养”。从古希腊时代到所谓“后现代”,法律的理论和实践都毫无例外地同“理性”这一概念密切相关。当然,“理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复杂概念,它在西方社会科学史上被赋予太多繁杂的内涵和外延。而事实上“理性”本身没有那么复杂,它是人类“实现认知”和“驱动行为”的一种思维机制。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呈现于人类的认知和实践中的呢?尤其对于社会的交往活动以及政治国家的组织建构,理性作用的发挥将直接体现在规则和制度的设置上,因而我们研究法律的理性化问题。继而,“法律”(及“法治”)同理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理应得到必要阐释。同时,作为人类进行社会交往和组织公共生活的制度依据,法律在其理性化程度方面是同人类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相适应的。没有完全理性的法律,也不存在彻底非理性的法律,因为理性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法律的理性化”理应被置于历史逻辑中进行分析。但是在既有历史观之背景下,“理性”一度成为人们反思和怀疑的对象。但是,理性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又不应因此而被否定。因之,“法律的理性化”需要在更为合理的历史逻辑下被阐释。本研究因此选择了在基本属性上表达现实性、必然性和动态性的“文明转型”作为理论、历史以及方法背景。在文明转型这一历史视野下,对于法律的理性化,本研究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进行了综合性的、多面向的比较分析,从中抽取了法律理性化程度在文明进程中的发展脉络,并由此萃取法律理性化之基本属性、客观要求以及变化规律。相应地,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问也由此一步步被解开。 本研究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在总体上介绍本研究之缘起、方法和思路,即具体阐明了“法律的理性化”何以成为一个论题,理论和实践上关于该论题的一些争议,以及本研究将以何种途径来实现研究目的等等。结论部分则是对全文之复杂研究所进行的简要总结,它最终落脚于法律理性化趋势之不可阻挡。正文总共有三章,对应着本研究在逻辑上所形成的三大部分。 第一章旨在实现本研究之理论根基的构建。本研究分首先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地阐释了“理性”这一概念,由此而将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理性之内涵和外延作了整合,而且此项整合直接指向的是本论题的中心概念——法律;然后,本研究又分析了理性是如何驱动人们进行社会秩序之构建的,继而令本研究所强调的“理性思维机制”更为立体;最后,本研究以对规则的信任出发,阐释了法律的理性内核。 第二章旨在实现本研究之历史依据的完善。经过了对“理性化”之不同面向的分析之后,以“现代”等概念为核心的既有历史逻辑之不可靠性便凸现出来,于是本研究接着以对“文明转型”的阐释为契机而寻得了与法律理性化相契合的历史观;鉴于“农耕文明-商工文明”这一文明类型区分,本研究继而以“理性化”为依据而对农耕文明法律作了宏观分析,,以期获得关于法律理性化之最初形式的认知;在如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探寻了文明转型视野下社会的复杂变化为法律理性化所提供的历史机缘,力图全面解析法律在理性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特征。 第三章旨在实现本研究之制度视角的解析。本研究首先从理性对人的要求出发,解析法律的理性设计之内在依据,并由此而引起对于“法律理念”的全面认识;然后,重解读了商工文明法律之理性设计之要件、要求以及制度实现;但是本研究并未到此为止,而是更进一步,鉴于法律的理性设计可能存在的缺陷,更为深入地从文明转型的动态视角来解析法律的理性化;基于动态的历史视野,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上梳理了十九、二十世纪以来商工文明法律之自我调和完善,以及与之相应的对理性的限制,并对文明转型(及法律的理性化)之地域差异做了一定的阐释,以此观照本论题在中国视角下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永芳;周琳娟;;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J];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2 孔凡东;;高分复读的理性化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3 唐皇凤;;理性化与民主化——西欧现代制度文明成长的内在机理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创;;论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马霞;;试论我国侦查程序的理性化重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11期

6 蔡锦娜;陈晓律;;90年 青年民主的直立行走[J];东北之窗;2009年09期

7 代凯;;官僚制:理性、效率与民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吴炜;;中国现代思想的唯理主义品格[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张康之;李圣鑫;;历史转型条件下的任务型组织[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11期

10 刘应君;柳波;刘顺宝;;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理性概念: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新;;价值观的变化及理性化趋势[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于清;;理性化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沈铨;;加强对农机市场分析与预测 加快实现市场营销的理性化[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5 叶敏;;设计色彩的理性反思——关于设计色彩调和的理论[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肖俊;;三十年来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理性化与合理化的成就与不足[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德成;;律师参与网络立法的法哲学思考[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陈辉;;论公共行政管理方法理性化[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9 徐书业;;论人类教育理想的三次转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10 张忠传;朱梦代;沈妮娜;刘鸿;毛天翔;;怎样正确处理犬的难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中师范大学农村治理中心 贺雪峰;农村家庭理性化意义重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银刚邋通讯员 陈向斌;助残更趋“理性化”[N];洛阳日报;2007年

3 搜房 海燕;理性化多元化个性化[N];北京日报;2003年

4 艾芳;多样化理性化度假方式广受青睐[N];经济日报;2006年

5 记者  钟海珍;感性认识理性化 成功做法制度化[N];组织人事报;2006年

6 记者 陈怡;网络参与理性化趋势正在出现[N];上海科技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建永 张银俊 刘芳;常态化理性化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通讯员 甘霖 记者 宋明熙;老河口市理性化抓项目结硕果[N];经理日报;2004年

9 肖巍;理性化是现代的“命运”[N];学习时报;2010年

10 柯友岚 上海;二线晶圆厂扩产趋理性[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祥超;文明转型视野下法律的理性化[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鄢庆丰;中国村庄社区转变的理论脉络与经验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黄超;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善英;理性化与人类生存境况[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国文;商事活动理性化与国家税权的互动变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唐忠毛;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星;论韦伯思想中的自然法[D];吉林大学;2009年

8 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国龙;法律解释的有效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凯;宗教伦理的大地之根与世俗经济的精神引导[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博;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理性化理论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曹也汝;法律的理性解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静;现代城市绿地系统理性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晟;张宇初与道教义理理性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鲁道祥;“新官场小说”论[D];武汉大学;2005年

7 阳勇;“理性化”的现代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贲利;承接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马霞;论我国侦查程序构造的理性化重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林安源;韦伯的卡理斯玛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0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380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