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中国传统礼法文化视野下刑罚思想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9-05-14 17:48
【摘要】: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礼法文化为核心,礼法文化的实质则体现为礼刑关系。在礼法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深受其影响,并随着礼法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礼法文化的发展可表现为夏商周"礼法并用"、春秋战国至秦"弃礼重法"、汉至唐"礼法合流"和宋至清"理法结合"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礼法关系的演变中产生了"明德慎罚"、"重刑尚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刑罚思想,这些刑罚思想给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均可为当今中国刑罚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akes etiquette and law culture as the core, and the essence of etiquette and law culture is embodi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iquette and punish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iquette and law culture, the penalty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it, and evolv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iquette and law.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etiquette and law culture can be manifested in four periods: the combination of propriety and law in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abandonment of propriety and law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Qin Dynasty, the confluence of propriety and law from Ha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opriety and law between So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iquette and law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 have been some penalty thoughts, such as "bright morality and careful punishment", "severe punishment and punishment law", "virtue as the main punishment auxiliary", "Ming punishment Bili religion" and so on. These penalty thought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nalty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can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penalty system in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基金】:山东政法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死刑的司法限制研究》(2010F09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东省“十二五”刑法学特色重点学科(山东政法学院)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文艳,廖文秋;“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周茶仙;;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4 宋燕鹏;吴克燕;;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5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全明;张舜;;宋代人的读书风气与高雅境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宋燕鹏;;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郭毅玲;;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10 王国骞,林进文;唤起法律文化历史的记忆——从法律文化角度解读《唐律疏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志明;曹琳;;法律思维方式自觉培育的缺失及其调整[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6 王伟勇;;宋词笺注之典范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校正——以“卷三”为例[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8 翁国民;曹慧敏;徐艳;;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遭遇反垄断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9 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中国5000年法律文明的成功转型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思想摇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10 王立;;董必武:破旧成功与立新失败[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罗辉;西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隋金波;云间月澄[D];浙江大学;2011年

8 卢永凤;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张君平;西方近代以来“法权人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褚晓玲;社区矫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华;层叠模式视角下的普通法外来术语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春美;行政复议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权文长;法律与社会控制: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传统及当代启示[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聂清雯;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知识产权风险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秀花;老年人刑事责任轻缓化研究[D];烟台大学;2010年

10 刘明东;论土地资源的刑法保护[D];烟台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玮;杨馨德;;浅析秦朝的刑罚制度[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陈家林;;日本死刑替代刑罚研究评价与借鉴[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程妍冰;;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监狱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4 豆琨;;论中国古代刑罚的流变[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5 吴黎黎;;论枷号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2期

6 律璞;;试论近代中国刑罚人道主义运动[J];理论界;2006年06期

7 胡伟;;中国古代族刑的嬗变及存在根由分析[J];行政与法;2007年07期

8 陈楠;;礼法结合对唐代刑罚制度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0年02期

9 张益刚;邱月玲;;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人性分析[J];齐鲁学刊;2009年05期

10 杨金玉;高德胜;高品;;俄罗斯联邦刑罚立法概念对我国刑罚立法的启示[J];行政与法;2008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晓耕 陆侃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罚变迁:《唐律·名例》篇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文 左燕东;法制:栉风沐雨书民意[N];山西日报;2009年

3 马 兰;本案该不该认定自首成立[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许生群 赵兴军;缓刑期满后故意犯罪构成累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王威;“检举立功”不是“指山卖磨盘”[N];检察日报;2010年

6 李继峰;检举同案犯 是否属立功[N];常州日报;2005年

7 李继峰;检举同案犯 是否属立功[N];常州日报;2005年

8 张传伟;被缓刑者能否上大学[N];联合日报;2005年

9 曾敏;我儿可否参加高考[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张颖;缓刑期满再犯罪是否构成累犯[N];检察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潇;从中日对比中评断中国刑罚的轻与重[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谢晨杰;欧洲刑罚制度演变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3 史志敏;清末刑罚的近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勇;天道礼法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淑霞;我国古代的存留养亲制度[D];山东大学;2008年

6 任映绮;关于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内在差异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陈凤昌;《二年律令》之西汉刑罚体系考[D];山东大学;2008年

8 徐彩炜;宋朝配隶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孔倩茜;清代充军刑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王艳;安顺紫云地区布依族习惯法与国家刑事法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7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7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