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构”问题与中国的法治国家建构
[Abstract]:The lack of self-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the poor environment of the rule of law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basic departure situ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n order to find the power sour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ruled by law,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but also to reflect on the local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state-society" paradigm. In fact, the first problem faced by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but the widespread alienation of "private power structure" behind the two. When taking the "home-state" paradigm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we can find that "sharing legal system" and "compression society" are the two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nalysis path of public power structure. On the analysis path of cultural cognition, we can find that "holistic isomorphism" and "irrational cognition" are the two difficulties of the times in building a country ruled by law in 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rationality of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rights" stru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by distinguishing the degree of rule of law in a country ruled by law, the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legal system and the field of social legal system and their related problems, the promotion of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ule of law can be promo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行政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项目——“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ZBKT00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覃敏健;;“强国家、大社会”:现代国家构建之理想形态——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之分析进路[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4 仰海峰;超越市民社会与国家: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探析[J];东岳论丛;2005年02期
5 王三山;宗法家族组织与中国专制政治[J];法学评论;1998年02期
6 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J];法学;2002年10期
7 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J];法学;1998年08期
8 周靖;;“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中西传统家国关系对法的影响的比较[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1期
9 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8期
10 白贵一;;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雯娟;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基本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涛,陈昌文,陈运,黄乐;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资本困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胡昊昕;;对我国侦控、侦审关系的反思与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税兵;;非营利法人概念疏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荣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及其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郑宁;钟秋;;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房产估价报告有效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丁晶晶;;论社区服务空间中的NPO与政府的合作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正汉;李国武;刘世定;;身份权利及其竞争——制约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种机制及其实证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金国坤;;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主体变迁[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3 金国坤;;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主体变迁[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魏薇;;对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理性思考[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凤涛;;年龄与职业门槛——雇用年龄限制的正当性[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宁静波;;法院的“产出”效率问题分析——基于30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曲振涛;陈彦丽;;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体制构建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书松;动机视角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知识共享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翼;大都市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凤玲;齐齐哈尔市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决策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于小倩;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成路径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吴慧;我国环境NGO的发展与完善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高琳;辽中南城市群环境风险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勇;初民社会纷争调处的法则——黔东南苗族“佳”歌的法律分析[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3 杜英歌;刘延平;;中国非政府组织面临的立法困境及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杨凤;;部门利益理论与规制经济学的发展[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5 李芳;;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6 朱谦;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艾国;影响我国公民民主宪政观念的主要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4期
8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J];读书;1996年05期
9 王绍光;警惕对“民主”的修饰[J];读书;2003年04期
10 胡小明;信息共享与部门利益[J];电子政务;2004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邹宗山;[N];人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许尚楸;[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叶光营;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丹;环保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法治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莎;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云霞;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境事务的法律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李俊瑛;对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李宏伟;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法律地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邢凯燕;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徐恺仑;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参与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以谦;清除人治障碍 建设法治国家[J];长白学刊;2000年02期
2 程宗璋;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要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金堂;论法治的内涵及法治国家的实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工厂,都泓泽;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般条件[J];学习论坛;2000年01期
5 贾敏;;民主政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作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李步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J];山东人大工作;2000年02期
7 ;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树立人大权威[J];人民之声;2000年01期
8 张心泉;;目前我国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人大工作;2000年10期
9 陈玉珍;;建设法治国家应德法并重同施[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5期
10 郭延军;估量法治成本与建设法治国家[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贵明;;论精神文明与依法治国[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熊伟;;公共财政、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A];财税法论丛(第5卷)[C];2004年
3 叶尚_g;;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永强;;试论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晓燕;;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变革[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6 高玮;;法治与科学社会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7 姜延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8 高军;;依法行政 构建法治政府[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9 刘铁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学习邓小平的法治思想[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张淑芳;;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律建构[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薇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今日信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许尚楸;权威解析三个“法治”为何要“一体建设”[N];法制日报;2013年
3 程海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光明日报;2013年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沈春耀;建设法治国家须打破“差序格局”[N];光明日报;2013年
5 本社记者 王国升;努力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6 记者 周斌;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相互融合 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N];法制日报;2013年
7 记者 刘军;四中全会是“依法治国”的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4年
8 刘太刚;法治国家的“良法”背景[N];法制日报;2003年
9 石国胜邋宋伟;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人民日报;2007年
10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 王胜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张金来;依法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王玲;俄罗斯联邦法治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试论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D];湘潭大学;2005年
2 于博;简论我国法治国家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泽勇;公民的涵义、地位及其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探析与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5 陶庆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推进法治国家进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璐;论公民意识与法治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张冲;公民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培养路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祝琳;转型时期俄罗斯法治的构建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清;试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文;社会主义与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编号:2480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8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