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法学历史主义论纲:命题、理论与抱负

发布时间:2019-06-08 16:53
【摘要】:历史性是法律的基本品性,也是人性的基本方面。法学历史主义是关于法律的历史性的理论叙事,要求以历史认识和历史方法省视法律,在时间之维中探索法律的精神成长过程,包括它的道德成长,进而揭示法律的历史理性。从而,其本身即为一种历史理性,关于历史存在的当下省思和有关法律未来的文化观察,对于人世善好的一种积极期待。经此努力,法学历史主义期期于营造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为奠立于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其中,立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法治体系具有高于现实政治势力的权威性,人类历史必定是一个趋向善好展开的无限自我启蒙进程。基此基本判断和信念,法学历史主义重申奠立于法治基础之上的全体公民政治上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其所营造的以公民相互立法为枢机的人的联合的必要性,以及必将造就一个正派社会和良善人生的现实性。
[Abstract]:History is not only the basic character of law, but also the basic aspect of human nature. Legal historicism is a historical theoretical narrative of law, which requires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historical method to omit the law, explore the spiritual growth process of law in the dimension of time, including its moral growth, and then reveal the historical rationality of law. Therefore, it itself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rationality, the present reflection on the existence of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observation of the future of law, and a positive expectation for the good of the world. Through this effort, the period of legal historicism is to create a kind of Chinese state politics based on the deep sense of history, and to provide eth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for the legal system established in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Among them, the rule of law system based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has the authority higher than the real political forces, and human history must be an infinite self-enlightenment process which tends to be good. On the basis of this basic judgment and belief, the doctrine of legal history reaffirms the possibility of political peaceful coexistence among all citizen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need for the unity of people with mutual legislation of citizens as the cardinal, And will certainly create a decent society and the reality of a good lif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胡小红;;行政垄断立法的违宪审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辉;;侵权法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以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朱勋克;苑仲达;;《社会救助法》的社会学思考[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朴恩惠;韩国传贳权制度研究——兼与中国典权比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飞;英国宪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哲;;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历史法学》第一卷)[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刘文会;;当世界主义遭遇民族性——历史法学派的问题意识及其中国语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宋宗宇;历史法学派评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张宏生;;第十讲 评历史法学的反动实质[J];国外法学;1984年05期

5 梁治平;整体法学与具有规范意义的历史[J];读书;2003年07期

6 丁国强;;通过法律塑造社会[J];博览群书;2010年03期

7 陈颐;;梅因历史法学方法论简述——以《古代法》为中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刘美希;;论私法理念现代变迁的法哲学理论基础[J];法学论坛;2010年03期

9 马良;;萨维尼和梅因自然法观念刍议[J];学理论;2010年12期

10 朱强磊;;试论传统中国社会多层次的法理解[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振宇;;正确区分边缘法学·本体法学新学科[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会议综述[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彬;历史法学的虚幻与真实[N];法制日报;2011年

2 王进文;汉语法学的文化自觉[N];法制日报;2008年

3 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范忠信;法治中国化的历史法学进路[N];检察日报;2011年

4 喻中;法律的历史性与历史法学的语境[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朱u&;法的渊源与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许章润;经典的法学方法[N];法制日报;2008年

7 朱晓U,

本文编号:2495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495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