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中国法庭话语中的重复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5:14
【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法律语言学都是近年来正在崛起并蓬勃发展的一个法学与语言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法律语言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立法语言和文本的研究转向法庭互动话语的研究。法庭话语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探讨的是中国法庭话语中的重复现象。 论文采用六场公开的法庭刑事和民事案件审判现场录音的转写话语作为语料,以会话分析及“问话——应答”互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描述,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旨在探讨法庭话语中重复的各种形式、功能以及法庭各机构角色重复的不同特点。由于法庭话语是典型的机构话语,笔者希望可以通过重复的研究进一步透视法庭中目的和权力是如何实现的,籍此希望这一研究能对法律从业人员及中国司法庭审提供一定的实践意义。 论文主要用描述性方法比较详细的探讨了法庭话语中的各种重复形式。由于法庭互动主要在一系列问答互动中展开,法庭的重复因此主要发生在问话人和答话人之间。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法庭中问话人和答话人都会对他人话语及自己话语进行重复。答话人对问话人的重复可以是全部重复或部分重复,这一重复在“问话——应答”相邻对中完成。在进行全部重复时,答话人往往重复整个问话形式。在进行部分重复时,被重复的部分往往作为应答的话语启动语。问话人对答话人话语进行重复时也可能是全部重复或部分重复,其实现形式是“问话——应答——重复应答——后续语”,“问话——应答——重复应答——后续语+解释”,“问话——应答——重复应答——解释”或“问话——应答——重复应答+新问话——新应答”结构中的一种,而不再是传统的“问话——应答”相邻对。问话人对答话人重复的主要功能是质疑。在对自己话语进行重复时,问话人和答话人都可能进行全部重复或部分重复。 论文进一步用定性分析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上探讨了法庭话语重复的功能。从微观而言,重复有助于话语的产生、理解、连接及话语的互动。重复的互动功能有合作、话题控制、肯定、要求肯定、话语启动、话语填充语等。重复在这些微观上的功能有助于其宏观功能的形成,它有助于整个法庭话语的连贯。 最后,论文通过对三场刑事案件进行定量的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了法庭各机构角色重复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对比了法官/公诉人和被告重复的不同。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法官和公诉人重复被告话语时更倾向于用部分重复对答话人的应答进行质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0-0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睿;;法庭互动话语中的重复功能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杨锐;;法庭话语的机构性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陈刚;;话语的纠缠[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02期

4 尹熙祥;;政协委员用好话语权要坚持做到“六个三”[J];湖北政协;2018年02期

5 吴莉;夏芳;;老师的话语[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年01期

6 黄飞;;《重庆话语》[J];大众文艺;2016年21期

7 朱许强;;教育者的话语权、直言、场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01期

8 张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研究;2016年07期

9 王彬;;试论小说中的漫溢话语[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10 宫悦源;陈小文;薛志军;;《话语》[J];美苑;201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汉文;;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博大话语”[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2 祝敏青;;小说话语的预设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谷化琳;;同类比较的字面话语与隐喻话语[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谢虹;;从“不折腾”翻译策略浅析中西话语的文化内涵[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5 周耀东;;公开讲话话语中的权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胡美;;中国援助话语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困境[A];非洲研究2015年第1卷(总第6卷)[C];2015年

7 章新传;严明晖;;话语正解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罗选民;;试论英汉话语的建构类型[A];英汉语比较与翻译1[C];1994年

9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C];2011年

10 ;全球话语学会首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A];国际修辞学通讯(2015年第2期,,总第6期)[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楚超;家有高龄老人,请用属于他们的话语沟通[N];保健时报;2018年

2 桑林峰;让话语权产生话语力[N];中国青年报;2013年

3 杨涛;“护送醉者判赔”中的话语博弈[N];中国青年报;2009年

4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邓玉霞;真诚的话语难道发自肺腑?[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5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穆慕;《俑》展现肢体“话语权”[N];北京商报;2019年

6 政协绍兴县委员会 邢柏生;政协话语权之我见[N];绍兴日报;2010年

7 曾邦;将机关话语优化为官兵话语[N];战士报;2010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政治学特聘教授 杨光斌;有必要弄清“话语权”到底是什么[N];北京日报;2018年

9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馥芳;话语“威权”主要源自制度的保障[N];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董亮;放开“一人一户”增加股民话语权[N];北京商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范敬;警察讯问话语批评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清;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赵洪芳;法庭话语、权力与策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厉国刚;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明彦;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晓婧;机构话语视角下的教育话语—中小学课外活动情景话语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孟慧丽;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D];复旦大学;2012年

9 韩春燕;学科多元化转型中的教师发展话语[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江玲;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睿;中国法庭话语中的重复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宴熙;媒介技术发展与话语权变迁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李冬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胡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6 秦端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7 王蕾;网络话语权对政府问责影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8 谭颖;论判决在话语权之间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及创新路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王又冬;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9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59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