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容隐制”及其现代意蕴解读

发布时间:2020-05-14 07:17
【摘要】: “容隐制”是一项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资源,据著名学者范忠信的研究,从古代到近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法系、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思想都有亲亲相隐或亲属容隐的理念或者制度。 对于一种在历史上或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对比较长期存在的制度和规则,如何探察其存在的历史正当性和现实合理性?本文将我国古代的“亲属容隐”制度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性、心理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语境中进行考察,探究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在当时的合理性。并进而考察了导致该制度产生、存续的要素在当代的存在状况,以及其在当代被赋予的人权和正义价值。最终得出该制度在当代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理应被吸纳入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的结论。并以“亲属容隐”制度在当前中外法律中的现状为参照,根据我国当前的情况,对其在刑事立法方面的设计作了初步尝试。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本章首先考察了“容隐制”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沿革,并进而对此历史沿革进行了分析,确认了其所针对的社会常规问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笔者对导致该制度产生、存续的当时因素进行了探析,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性、心理和与其相关的连坐、保甲制度五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探究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在当时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在本章,笔者考察了导致“亲属容隐”制度产生存续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性和保甲、连坐制度等因素在当下的状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支配“亲属容隐”制度存续的因素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并且由于其在当前法治语境下所拥有的正义、人权价值而使这种存在的必要性更加坚挺。 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在本章,笔者考察了当前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确认“亲属容隐”制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现在仍广泛地存在,因而从实践上论证了该制度的合理性。接着,笔者又从中国该制度存在的现状和导致该现状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该制度在中国成长的根基所在。 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笔者对在刑法和刑诉法中应如何引入“亲属容隐”制度从5个方面做了设想,以期对我国将来的立法有所裨益。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林雅;容隐制度及其当代意蕴[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2 段晓彦;;浅探“亲亲相隐”制度的人性基础[J];理论界;2007年01期

3 段晓彦;谢全发;;亲亲相隐的心理学解读[J];学术论坛;2006年10期

4 张国钧;亲属容隐的合法性与合理性[J];伦理学研究;2005年02期

5 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余辉胜;现代法学视野中亲亲相隐之原则[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7 郭海霞,孔令秋;刑事法治视野中的“亲亲相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663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2663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